这是一个真人真事,不是故事。
初识老范,是在1995年,我大学刚毕业还在律师所实习的时候。那时候老范也就四十出头的样子,头发黑而密,人也健壮,而且很健谈。他是有一个房产争议的官司找到律所主任给他处理。
那时候的青岛开发区还是处在开发停滞期,老范是较早在开发过程中受益的一批人。他跟他的兄弟姊妹在薛家岛沿街盖了二十多间二层楼,据说当时老范出钱出力最多,但后来他的兄弟姊妹非要跟他平分,老范气不过,非要打官司解决。
由于好多证据不是很充分,加上其他人占了便宜不想往外吐,于是老范基本就被孤立了,一审判决没有达到老范的预期。加上评估,加上延期,一审判决的时候实际上已经严重超了审限,接近两年的时间,老范又是请客又是找关系,都没能拿到他想要的结果。
没办法只能上诉,二审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老范几乎天天来律所,他也时不时找一些法律条文跟律师们探讨,他自己差不多也可以算半个律师了。
再后来我离开了这家律师所,只是听说二审是维持了一审判决。此后老范就走上了不停申诉的路子,北京都去了无数次,各级人大、政法委、信访局都成了他轻车熟路的地方。
进入新世纪之后,老范官司争议的地方因规划调整,被强拆了,但老范的官司还没结束,这次他把政府也作为被告,看来他是豁出去了。
到后来没有老范的消息,我也有十几年没有再见到老范。
直到前年我从外地出差回来,刚下车,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跟我打招呼:“这不是逄律师吗,十几年没见了 。”我定睛一看,原来是老范。竟然老的快认不出来了,我随口问了一句:“老范,还在打官司吗?”没想到老范说还在打着,区里说要给个说法。我听了确实有点愕然,心里很不是滋味。谁能想到一个好好的人,后半辈子会一直缠在官司上。
那次见面之后再也没见到老范,前些天听以前的同事王律师说起,老范去了,官司还没结果。心中不免唏嘘,争来争去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本来同胞兄弟姊妹,好说好商量,就是其他人占点便宜,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没什么大不了的。好汉不吃分家粮,好女不穿陪嫁衣,有这几十年,多少财富不可以创造啊。
打官司是劳民伤财的,没有赢家,从老范的经历上让我更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是,我越来越讨厌打官司,律途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