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忙碌为炫耀的资本,身处忙碌而不觉得危险,甚至希望所有人都能更加忙碌。这是一种传染病,因炫耀而起,以蔓延为终。
——《人生护城河:如何建立自己真正的优势》
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晒加班,我也经常会默默地点个赞,其实这个赞并不是为对方,实在是让自己想到那一段记忆深刻的岁月。
当时单位的领导规定,每周五晚上没有极其特殊的事情,可以准时下班回家,并且周末可以适当晚到单位一小时,其他时间原则上每天(包括周末)晚上12点之前不能离开办公室。
感同身受的同时,我也经常会思考,这些在朋友圈晒加班的人,究竟出于什么心理呢?
炫耀?
这属于典型地痛并快乐着,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从事着多么重要的工作,自己每天过的多么充实。
抱怨?
看着整个单位、或者整座大楼只有个别几个办公室亮着灯,看着别人都按时下班,带孩子、逛超市、溜公园,只有自己在那点灯熬油,有一些抱怨才算正常?
求安抚?
看到自己这么辛苦,上司看到是否应该有所表示?自己的至亲好友是否也会有所安慰?让自己受伤的心灵有所寄托?
再反思一下,我上面写下自己的那段经历,又是一种什么心理?期望得到什么?让读者看到自己当年多辛苦?
事实上,我的那段岁月,并不是工作真的忙到必须每天都那么晚,更多时候是一种外在的形式,说的再直白一点,那是形式重于内容,那是表现给别人看的忙碌,那就是一种典型的能力不足,只好依靠态度来获得某些或显或隐的利益。
可怕的是,很多环境中,对个人的评价,不是看这个人本身的能力,看他能够为单位带来多少收益,看他在关键时刻能否承担起职责,而是看这个人的态度,而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就成为判断一个人工作态度的最好标准。
更可怕的是,在这种评价标准下,很多人不再专注于提升个人能力,不再考虑能够解决重要问题,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面子工程,用于向别人(特别是上司)表现自己上,自己的忙碌、辛苦,自己的态度、忠诚……
如果身处这样一个以忙碌为荣、以加班为乐的环境,如果在一些特殊行业,胳膊拗不过大腿的情况下,那就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多多提升自己的技能吧,必定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自己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让这些时间不虚度。
对于大多数可以自由选择的人来说,还是尽量离开吧,这种被迫加班又经常没那么多事的状态,的确是对人的一种摧残;即使事情真的那么多,也要充分评估,每天都被具体事情包围,哪有时间成长啊?千万不要想着可以通过好好工作获得成长,大多数人面临的大多数工作,都是那种低水平重复性工作,很难成长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