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的老家我有好多年没有回去过了,逢年过节几乎都有回去的计划,但是最后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成行。
这次孩子订婚,这边有风俗必须要在老家办,所以必须要回去,大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就到了。
眼前的小村庄渐渐的和我的记忆重复。我们的老房子是土木结构的,坐落在村子最高的一条街道中间。小村庄有个有意思的名字叫两街头,顾名思义有两条街。我们的房子依山而建,位于高处的一条街,下面和马路平行处还有一条街,这就是她名字的由来了。
小村庄和以前保持着百分之七十的相似度,也有一小部分的改变。以前连接两条街道的是从不同的方向延伸出来的好几条泥泞崎岖的小路。想要逛遍整个村子,只能靠双脚。如今修起了一条宽阔平整的环村马路,不光摩托车能自由穿行,小型的轿车也是可以开到上面街道的。
其余的小路有的打成了整齐的石阶,有的修成了木头的栈道的模样。石阶小道旁边种满了橘子树,现在正是橘子成熟的季节,一个个绿色的,黄绿色的小灯笼挂在绿油油的叶子之间,散发出阵阵果香。石阶两边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方形黄色的宫灯柱子,用黑色的线条装饰着。晕黄的灯光衬的石阶小道古朴厚重起来,走在上面,仿佛走向小村子的历史深处。
而木头栈道又是另外一番风情,栈道两边同样配置了木栅栏,栅栏外种满了黄的,白的,粉的,大红色的菊花,热闹极了。这些菊花丝毫不因为被重种在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而感到沮丧,尽力的把小村子装扮的洋气起来。
村子的前面是连接两个城市的一条国道,颇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在马路边建起了一栋栋漂亮的小楼房,还有的做起了民宿。由于老房子实在是容纳不了老公几兄妹拖家带口,我们女人们就带着孩子住进了民宿。给普通的宾馆没有什么两样,全现代化配置,很是干净方便。
只是村里几乎都是老人家,年轻人都在外面为生活拼搏。很多房子都上了锁,因此村子有些过分的安静,甚至大多老房子都有点颓败,因为缺少人气。
而我们这次回来操办孩子的喜事,倒是让村子恢复了年节的欢乐和热闹。
按老家的风俗办喜事,规矩颇多,我们这一代人是无论如何都没有能力胜任总指挥的。不过没有关系,村里经验丰富的老人一大早就忙活起来了。我们只需要按着老人们的吩咐行动起来了,整场订婚宴就按部就班的热闹开了。
对于吃货来说,注意的重点当然是灶上的事物了。灶房就露天设在门口的马路上,一溜四个煤气大灶。放食物的桌子摆的有三四米长。鸡鸭鱼肉,海鲜贝类摆的满满当当。村里的妇女都帮着洗洗涮涮,这也是小村子质朴的风俗,只要谁家有事情,招呼一声全村人都会来帮忙。
一个高大的厨师站在灶台前,挥舞着铲子,勺子煎炒烹炸,食物的香味飘满整个村子。老人们指挥若定,男人们搬搬扛扛,妇女们摆盘传菜,孩子们嬉笑打闹,客人们推杯换盏,好一副人间烟火图!
纵观村子全景,她掩映在群山之间,是天然的氧吧。几里之外就是工程浩大的洪口水库,其实水的面积更像是一条不知尽头的河流,河上有一座据说是中国最高的拱桥。水质没有丝毫的污染,清碧碧的。这里也是鱼类养殖的基地,肉质鲜美,远销温州泉州等地。
说了这许多,其实就是想表达小村子就是我们闲暇之余寻找的那份优美,放松,惬意的所在。只是比他处更多了一份温情和归属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