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思考的策略》读书笔记4

9 真诚性陷阱 为什么你需要一位“外交部长”
过度的真诚是不可取的。我们还是会期待一定程度的体面、礼节和自控,即一种属于文明社会的伪装。
作者讲的理论倒是挺好的,就是有时候例子举的有点差强人意。不过或许因为我的认知没达到吧。
很喜欢下面这个想象。
每个国家都需要外交政策和外交部长。请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国家,并清晰地列出本国“外交政策”中的基本原则,而“外交部长”的角色,你只能亲自担当(此时的你仿佛身兼数职)。人们并不希望这位“外交部长”是一个会对人掏心掏肺、暴露自己弱点,或是会因自我怀疑而崩溃的人。相反,人们会期待他能说到做到,信守自己的诺言,以专业的方式亮相,不扯没用的话,不抱怨,并且保持一定的礼仪。作为自己的“外交部长”,请随时检查自己的工作成果,想想自己会不会给自己投连任票。
10 五秒说不 小恩惠,大陷阱
我投入了过多的时间,而真正给他人带来的帮助却远不如自己预期的那般重要。我想要帮别人,这最终导致我没能为自己做什么事。
我以前就是不懂拒绝别人,违心的做了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曾苦恼过,但从未分析过为啥不愿意帮忙却依然去做的原因。今天看了这个章节,有些明白了。
假如别人找我帮忙,那么我只会允许自己用五秒钟时间来考虑这个请求,随后便会做决定,而大多数时候我的回答是“不”。我宁愿冒着失去其他人“欢心”的风险来拒绝大多数请求,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你为什么不试试呢?只有极少的人会因此马上将你归入“麻木不仁”的群体。事实上,大多数人会在心中羡慕你的坚定。
11 专注点幻觉 为什么住在加勒比海不会让你感到更快乐
对“专注点幻觉”的控制,绝对是美好生活工具箱中的思维工具之一,它会帮助你避免做出很多愚蠢的决策。
可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总是难以进步。用超广角的视野来观察眼前的情况,对我们而言实在太难,否则我们也就不会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激动了。
这个思维挺有意思的,我想起我对疾病的恐慌感,应该就是由于我过度专注于它了。这个想法往生活里一放,可以举的例子太多了。专注是好事,但要看放在哪里。
请站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之外观察生活,此时你就会发现,那些目前在你眼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已经萎缩成了若干个小圆点,而对生活这幅画作而言,这些小圆点几乎构不成什么影响。要想让美好的生活成为现实,我们必须时不时地通过远景视角来观察生活。
12 “蒸发”的宝贝 我们为什么要少购物,多体验
请提升自己对经历的投资,而不是对具体物品的投资。
深以为然。
13 滚蛋吧,金钱 为自由做存储
然而,人们为什么会站在所有科研结果的对立面,一刻不停地渴望成为百万富翁呢?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是财富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无论如何,有钱而不需要花钱,这种感觉才是最美妙的。
不要拿自己和富人做比较,这会让你不开心。如果一定要比,那就和那些收入比你低的人比,但最好不要拿自己和任何人比较。
14 能力圈 为什么一定要看到能力圈的边界
沃伦·巴菲特使用了一个绝妙的术语——“能力圈”:圈内是你精通的技能,而圈外的东西,你却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巴菲特的人生座右铭是:“了解你的能力圈并坚守在圈中。圈的大小并没有那么重要,知道自己能力圈的边界才是至关重要的。”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补充道:“每个人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才华所在。有件事我几乎可以保证,如果你试图在自己能力圈外的事情上取得成功,那你的职业生涯将会非常糟糕。”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的创始人汤姆·沃森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曾说过:“我不是天才,但我有自己聪明的地方,并且会坚定不移地守在这些地方。”
这一段让我感触太深了。我一直挺有自知之明的,很少去肖想自己能力外的事情。身边很多人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功,我很少羡慕,因为知道这是人家的能力,他在我看不见的地方付出了很多,成功是正常的。我常用“多大能力做多大事”来提醒自己,为防自己太安于现状止步不前,尽最大力的去扩大能力圈。
这两年有一个观点很火,即,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能力圈呆久了会变得舒适,所以想要跨界去突破自己的极限。而作者提到芒格的话,是不是想表达不完妄图去跨界尝试,不然会很辛苦?
平凡如我,普通如我,并没有跨界的烦恼。毕竟能力有限,能做好能力圈里的事情,就非常好了。当然,我得先想想我的能力圈边界在哪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