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过跟预想中的一样,影片招致了许多非议。
比如,一看有吴亦凡参演,就预先贴上“小鲜肉电影”的标签。
比如,影帝梁朝伟,不应该只在文艺片的镜头里顾盼流转吗?
对此,好剧感到十分不解。
香港作为最为成熟的商业电影中心之一,梁朝伟身为香港演员,出演商业电影再正常不过。
细数同等量级的影帝周润发、梁家辉、刘青云等,谁不是继续在港式商业片中埋头耕耘?
梁朝伟在文艺片中深沉了二十几年,如今想从神坛上走下来开开心心拍点戏,许多观众却不接受。
甚至说出“梁朝伟晚节不保”的激愤论调。
这样,也不亚于一种道德挟持了。

更何况,梁朝伟早期走的就是喜剧路线,如今拍商业喜剧片也算是一种回归。
如果当初没有遇见王家卫,伟仔或许会抢了星仔的“喜剧之王”头衔也未可知。
而早期也曾深沉过的星仔, 如果没有遇见王晶,说不定也会成为一枚文艺男神。

上:梁朝伟;下:周星驰
说回这部《欧洲攻略》。
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以为这就是一部影帝扶持流量的商业片而已。
但是它在好剧君心里,地位比较特别。
时隔13年,《欧洲攻略》重启了马楚成导演、梁朝伟主演的“攻略系列”。
前两部分别是拍摄于2000年的《东京攻略》,以及2005年的《韩城攻略》。
说这是捧小鲜肉的电影,我不能苟同,因为这完全是梁朝伟的专属电影IP。

特工林贵仁,一度是梁朝伟演艺生涯中我最喜欢的银幕角色之一。
因为他将绅士风度和港式幽默结合得恰到好处。
身着一身银灰西装或风衣,风流倜傥、一丝不苟;
手持雨伞和各色小发明,打斗于喧闹都市的街头巷尾。
这些在《王牌特工》之前,林贵仁就已经玩过。

万人迷的外表下,是一个耍宝、臭屁、嘴炮的搞怪灵魂。
头可断,发型不能乱:

涂润唇膏,顺带奉送夸张电眼:

爱好整人,贱招层出不穷:

用来逼供的“芥末寿司”
只消几个动作,便将林贵仁的人设立了起来。
王家卫电影中的深情迷离,是梁朝伟的魅力绝学。
但欣赏那种魅力往往夹杂着破碎而伤感的心情。
相较之下,看梁朝伟毫无负担地耍帅,仿佛是一件更加轻松美好的事情。

这是38岁的脸,你能信???
在《欧洲攻略》里,虽然林贵仁变成林在风,但是电影还是原来那个熟悉的配方。
林在风还是聪明透顶、掌控全局的顶尖特工;
主线人物还是效仿《纵横四海》的两男一女配置

上:《纵横四海》;下:《东京攻略》
角斗势力仍然是不同国际机构的利益纠缠。
甚至开头热血打斗、结尾机场送别都是三部曲的一贯延续。
至于《欧洲攻略》加入的内地新鲜血液——吴亦凡和唐嫣这些自带流量的演员,并非全然是对市场的妥协。
18年前,从《东京攻略》开始,这个系列主打的就是梁朝伟+人气偶像的组合。
只不过,那时候的流量是郑伊健、张柏芝、陈慧琳、舒淇、任贤齐这群人。

十几年过去,中国电影市场斗转星移。
在续接前作情怀的时候,这个系列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创新才能吸引年轻的受众群体?
吴亦凡等演员的选取是基于粉丝经济的基本考虑。
除此之外,电影的制作层面也要进行全面的升级。
首先是电影的科技感。
前两部的剧情主要是关于国际间的金融犯罪,《欧洲攻略》则围绕叫做“上帝之手”的骇客程序展开。

这个“灭霸”程序,给整部电影添加了几许赛博朋克的味道。
它可以对全世界任何一个人进行实时监控。
由林子祥饰演的最强骇客“听风者”,在十年牢狱期间研发而成。

他从抓捕罪犯的和平理念出发,结果心血被CIA用于政治报复,祸及中东无辜平民。
作为“四大名捕”之首的林在风,多年前将“听风者”送进了监狱,并将“上帝之手”交给了CIA。
也不小心成为了助推世界局势动荡的罪人之一。
多年后,“上帝之手”被“听风者”的女儿苏菲(杜鹃 饰)窃取。
意欲归隐的林在风,携手“听风者”的儿子洛奇(吴亦凡 饰),阻止苏菲报复世界。

其次是动作场面。
前两部采取的是比较扎实的近身格斗,但因为年代原因,动作的力度和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今日观众的视觉习惯。
这次《欧洲攻略》无论在剪辑上还是动作设计上,都更加绚丽夺目。
就说开头,一段高空滑雪的航拍镜头,充满了未来科技感。

同时,杜鹃与意大利黑手党的冷兵器械斗,又是全然不同的华丽复古风。

当然,也免不了更多的追车戏和爆破戏。
配上动感的潮流说唱音乐,努力靠近好莱坞百试不爽的“速度与激情”法则。
前两部林贵仁的标志性武器是雨伞和电棒此类小玩意儿。
但是放在今天实在充满了古早气息。
《欧洲攻略》里变成了被林在风和洛奇玩得花样百出的回力球。

电光火石的弹射之间,一下打倒10个壮汉不成问题。
一来更加符合年轻化的故事背景,二来在这对“师徒”之间也有传承意义。

除了以上的视效层面,我认为本部最大的改变还是加入了港片灵药——武侠元素。
系列设定一部比一部大,主角的危机也从金钱利益扩散到了国际安全。
所以,剧本上就要尝试为故事寻找一个更为稳固的精神体裁。
林子祥饰演的“听风者”,在本片中充当的便是一个现代化的“侠客”。
他当骇客,唯一目的是“劫富济贫”。
林在风与“听风者”亦敌亦友,与洛奇亦师亦基友。
这些人物关系也是经典的武侠片设定。

年轻的林贵仁,总是雇佣当地的漂亮MM做助手。
一群美女说着蹩脚的中国话,一边暗恋风流老板,一边撮合男配女配在一起。
十分热闹、十分可爱。
到了这部,林在风的助手换成了铁布衫、刀神和金刚腿的怀旧功夫组合。
办公地点也从现代化的办公室变成了古色古香的百应堂。
经过十多年的沉淀,看似仍旧玩世不恭的林在风,走向了江湖侠者的定位。

当然,放在全球视野来看,许多人会对国产特工片不屑一顾。
《王牌特工》《007》系列的高科技与绅士风,《谍影重重》《碟中谍》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和硬汉互博,已经塑造了我们对于特工片的审美认知。
与之相比,国内特工片在动作场面和武器科技上,还处在小学生阶段。

比工业水准,不说死路一条,但也前路漫漫。
国产特工片的出路,仍旧还是要从本土文化入手。
看这部电影时,观众的笑点全贡献给了港片擅长的怀旧“俗”梗上。
比如“九死一生大炮丸”、“不会动的表”、“唾液3D打印”这些土味秘密武器。
继承了之前林贵仁所用“TTTTT”逼供药的无厘头风格。

如果让你指出国内的特工片代表作,相信不少人会想到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
为什么?
因为那是只有中国、只有香港才能拍出来的特工片
里面有着中国人才能体会的精神趣味。

反观片中为了迎合年轻观众,强行移植好莱坞流行元素,就显得水土不服。
强行与意大利挂钩的黑手党戏份;
效仿《史密斯夫妇》的偷心大戏;
致敬《星际迷航》的克林贡语和瓦肯人手势......

这些就显得刻意了。
《欧洲攻略》试图打造一个港味的特工IP。
并试图用文化拼盘,来弥补怀旧和流行之间的裂缝。
在本土风格、内地偏好与普世类型之间的创作犹豫,是港片转型必须要经历的阵痛。
如果回不到从前港片的简单轻松,引入武侠元素,好剧君认为是该系列正确的尝试方向。
只不过武侠风格的注入太浅,被杂糅的文化风味冲散开去,着实可惜。
据悉,该系列还有第四部《美洲攻略》。
如果“攻略”仍能继续的话,好剧君私心希望这个IP可以找到精准的风格定位。
并且还是由从来没有垮过戏的梁朝伟继续撑起来。
关注一场好剧,回复“欧洲攻略”获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