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1)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道德经》。《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探讨一下。
总体上而言,《道德经》是一本揭示大道本源智慧的天书,对于其智慧的应用可以涵盖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1、《道德经》是一本帝王之书、谋略之书、经世济用之书,王侯将相们读懂了,就明白了治国之道,从而实现民富国强,天下大治;
2、《道德经》是一本修心之书、修身之书、修道之书,是所有道书之祖脉,仙家之宗源;
3、《道德经》是一本哲学之书、智慧之书、科学之书;
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其著作《世界文明史》中评价老子说,老子是孔子前最伟大的哲学家。
德国哲学家尼采评价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评价老子:也许,今天不但中国而且全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地需要向孔子、老子和墨子学习。
4、当今社会是商业社会,商业同样有商业之道,商道属于天地大道的其中一个分支,必然遵循大道的整体规律,所以将《道德经》的智慧应用于商业领域,就可形成《道德经》之商道智慧。
特别推荐:雪漠老师【雪煮道德经系列】《老子的心事》第1、2辑。这套书作为6月21日樊登快手首次直播售书活动的压轴书,在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内,3000套6000本图书瞬间售罄。所以特别推荐给大家。
本次分享所采用《道德经》版本:版本选自【道德经网】 https://www.daodejing.org/
这个版本以马王堆帛书版为基础,并将其中的异体字、偏僻字参照通行本进行了修订,是一个比较接近老子《道德经》原貌的版本。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能够以语言说明的商道智慧,不是真正的商道智慧,真正的商道智慧离于语言,融于天地大道之中。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所有关于商道智慧的理论、概念、名相,也不是真正的商道智慧,真正的商道智慧离于理论、概念、名相,深藏于与道合一的悟道者的心中。
无,名万物之始也。
什么是无?无,就是【空空】之【心】。而且是超越了有无、善恶、垢净等所有二元对立之后同时与道的智慧融为一体的心,也即【道心】。
雪漠老师有本书叫做《空空之外》,【空空之外】就是【道心】,虽然是【道心】,但没有对【道心】的执著。达到这种境界,才能说,我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真心】,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时的心,处于分别、妄想、执著之中,所以也叫妄心。如何才能达到【空空之外】的境界,见到自己的【真心】呢?这些在雪漠老师的书里全部都有,所以特别推荐大家阅读雪漠老师的《空空之外》和《真心》。
注意,我们讲【商道智慧】,这个【智慧】在哪里产生?这个【智慧】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现在讲的不是理论,而是当下的实际真相。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智慧来源于大脑】,另一种观点是【智慧来源于心】。
那么你是怎么认为的呢?你可以在笔记上写上:X年X月X日,对于智慧的来源,我的观点是XXXXX。
今天在这里我们先不着急进行分析,当我们学完整部《道德经》的时候,那时您再来看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是怎么样的。
注意,你的看法代表了你的见地,从某种角度来说,也代表着你的商道智慧的境界,也代表着你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度。
注意,不要与其他人对比,每个人只需要跟自己对比,因为我们要战胜的真正的对手,唯有自己。
既然我们先不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还要提出来呢?因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包括接下来的训练。
无,注意,我们刚才说,无,是指【空空之心】,其实,不仅如此,心要空,大脑也要空。
在老子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所以要做到心脑皆空是比较容易的。
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不仅心空很难,脑空也很难。
如果你做不到心脑皆空,那么《道德经》即使读得滚瓜烂熟,你也见不到宝珠,你研究的再透,也还是属于盒子的范围,跟宝珠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要学习《道德经》商道智慧,首先需要先进行基础训练。
道家修行中有百日筑基之说,没有百日筑基,就没有后面的炼津化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心脑皆空,不仅是商道智慧之基,而且是所有一切智慧之基。这个智慧不是人天小智,不是小聪明,不是所谓的阴谋阳谋,而是天地大道的本源大智慧。
另外,现代人凡事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比如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定要心脑皆空,心脑皆空不就变成傻子了吗?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咱们每次都要围绕着为什么进行不断解析的话,那正好就偏离了道德经商道智慧训练的正轨。
所以在此我们只做一次统一的解答:所有的为什么其实都是无明之迷惑,正是因为对大道智慧不能体悟,所以才会有这些为什么,而陷入【为什么】的歧途,即背离了闻、修、悟、证的基本方向。
古人常讲闻、思、修,为什么这里不提【思】呢?正是怕大家错解了思。思,并不是让你去思考【为什么】的,【思】,严格地说,就是这里的【修】和【悟】,古人讲的【修】,则对应着这里的【证】,即修证,证到了之后还需要去行,这时的行才是真正的【修行】。
再用道家常说的一句话说明一下为什么要心脑皆空,这是因为【人心不死,道心不活】。
如果满脑子的各种想法相续不断,如果心里充满着各种为什么,想得越多,离道越远。
所以《道德经》商道智慧训练的第一步即是:放下思维,放下大脑,放下为什么,放空大脑和心灵。
有人说,我管不住大脑,也管不住心,不由自主地就会冒出各种想法,该怎么办?
好办。没有经过训练,我们的心脑已经习惯了妄想纷飞,这时候为了强化训练,就需要找个树桩先把这个不听话的心猿意马给拴住。
至于什么树桩,可以随你的喜好,既然我们学习《道德经》,就可以以道德经中的句子作为树桩。
这个方法叫做以一念代万念。比如【道可道,非常道】,比如【致虚极,守静笃】,比如【虚其心,实其腹】等等。
不断地念诵这些句子,一方面可以作为树桩拴住我们的大脑和心灵,另一方面也只是一遍遍地进行智慧的熏陶。
《道德经》的每一个句子都蕴含着《道德经》的智慧,而且是全息的智慧,每个句子都是一道门,从哪道门进到里面,都可以融入道德经智慧的大海。
我们现在就可以一起来体验一下。
选个舒适的姿势坐好,挺胸收腹,含胸拔背,松、静、自然,然后专注地念诵【致虚极,守静笃】。
(您可以先静坐念诵5分钟体验一下,日常训练建议不低于30分钟)
经过实际体验之后,有没有能够稍微体会到一点心脑皆空——也就是【无】的境界?
如果体会到了,那么就可以用你自己的【无】来体会老子所说的【无】。
无,名万物之始也。
万物,我们大脑和心里所有纷繁的思想、念头、情绪、感受等等,皆是【万物】。
注意,《道德经》是大道智慧的修证,是生命智慧的修证,所以不要在你的生命之外去寻找【万物】。
而当你通过自己生命内在的修证,在自己的生命中见到大道智慧的时候,你会发现,外在的万物,也同样不离内在。
但如果你一开始就去外面寻找万物,寻找大道,寻找智慧,那么你永远都找不到真正的大道、真正的智慧。
无,名万物之始也。
在心脑皆空——处于【无】的状态下,去体会这句话,并用自己内在的实际状况去印证这句话。
【无】,是心脑的【基态】,所有的【万物】在产生之前,是从这个【无】的基态开始的。
仔细去体会、体验、体证,是不是如此呢?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无】的基态一旦【变化】,【万物】就出现了,各种思想、思维、念头、情感、情绪、感受等,就出现了。
【无】的【变化】,是【万物】之【母】。
那么【无】为何能够【变化】呢?——这个问题作为作业留给大家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用大脑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所有的答案都是错的。
只有用心去体会,去体悟,直到透彻了悟,当下自明自证,才算作业合格。
对于这句话的体悟,首先要先回归到【无】的状态,然后仔细去体会,【无】是如何【变化】的,【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以上这两步,是最基础的训练,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训练,将这两步训练的方法熟练掌握了之后,就可以进入到下一步了。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
这一步的训练是说,当进入到【无】的状态之中的时候,就要训练一直安住在【无】的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观其妙】。
眇,微妙之意。仔细地观察和体会这种【无】的状态的【微妙】。
注意,能够进行这种观察和体悟,同时又能保持【无】的状态,说明对【无】的训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定力】。
同时另一方面也说明,仅仅是能够进入【无】的状态是不够的,能够保持【无】的状态也是不够的,还要能够在进入和保持【无】的状态下,去观照和体会这【无】本身这个状态的【微妙】。
这是至关重要的。在佛教的修行中,【无】的修行也被称为【止】、【定】,【观】的修行也被称为【慧】。止观双运,也被称为定慧等持。
所以佛家和道家虽然各有其不同的教义,但实修的方法其原理则有相通之处。
包括儒家也是如此。
比如儒家经典《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和定,就是【无】的修行,虑、得,就是【观】的修行。虑,不要理解成用大脑思考,用大脑思考,可以作学问,而不能修养身心。《大学》的核心主旨不是教人如何做学问的,而是教人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虑,相当于禅宗所说的【参】,也相当于【观】和【悟】。【观其妙】,明白了其妙处,即是【悟】,悟,心领神会而不可言传也。
所以,儒释道作为中国文化的三条根,其本源皆是相通的。
【观其妙】,到底有怎么样的奥妙呢?有无穷的奥妙,不同的人可领悟到不同的奥妙,帝王观之,有帝王独有的奥妙,大臣观之,有大臣独有的奥妙,儒释道三家观之,有儒释道各自的奥妙。
每一种奥妙都是大道的奥妙,都是生命的奥妙,都是智慧的奥妙。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止观的修行,深入发现独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智慧奥妙。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这一步的训练又有了新的内容。
徼,是征兆、迹象的意思。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即是说,对于【变化】以及引起变化之【因缘】的深入观照,即可明了【变化】发展的征兆、迹象、轨迹。
有个成语叫【见微知著】,为什么有的得道高人能够【预知】未来,是因为引发未来之【果】的【因】已经在细微处显露了出来。
而如果这个【因】不能被【改变】,只要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未来的【果】必定会成为【现实】。
所以有句话叫做【性格即命运】,个人的性格决定着个人的命运,企业的性格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民族的性格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国家的性格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而【性格】的形成,既有先天之【因】,亦有后天之【缘】。而不管是【因】还是【缘】,都跟【文化】有关。
所以文化也被称为【生命的程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文品格,有什么样的人文品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命运。
家庭文化塑造家庭品格,家庭品格决定家庭命运。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品格,企业品格决定企业命运。
区域、城市、民族、国家,都是如此。
企业文化的高度,决定企业品格的高度,企业品格的高度,决定企业事业的高度。
而企业文化的高度,其核心是企业领头人——也就是企业家个人文化品格的高度。
而企业家个人文化品格的高度,则取决于其对于天地大道智慧、品格与德行的实践深度与广度。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一切变化之机,又在何处呢?唯在一心!
此心合于道,则道行天下,此心藏于私,则私欲流行。
合于道,则通,则达,则长,则久,则生,则昌;
藏于私,则塞,则阻,则短,则不久,则衰,则夭;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一步的训练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是超越了【有无】等一切二元对立的境界,名之曰【道】。
有无、止观、定慧.....都是【道】化现。
而【道】的境界,则不可言说,深之又深,奥之又奥,秘之又秘,同时也是一切智慧奥妙的总根源。
注意,悟入、契入、进入这种境界,仅仅是【见道】,仅仅是入了门,真正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玄之又玄】还有一个潜在的含义,层层深入,层层看破,层层放下,层层超越,一直到无可超越,人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把所有的概念都看破放下,没有一,也没有万,没有人,也没有道。能够悟入此境界,即名曰入门,什么门?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没有门,无门,处处皆是门。禅宗有句话叫:遍界不曾藏。
商道智慧,同样潜藏在这一总根源之中,进入不了【道】之门,却想领悟【商道】的智慧,门都没有。
如何进入此门呢?雪漠老师的作品,特别是文化著作系列,写的全部都是此门内的风光,以及如何进入此门的方法。《老子的心事》《空空之外》《真心》《慧心》《佛陀的智慧》《大师的秘密》《光明大手印》系列,文学作品中《无死的金刚心》等等,包括心灵瑜伽系列、息羽听雪系列,都是这种智慧在生活中的妙用,对于以前没有读过雪漠老师作品的新朋友,推荐您可以读读《给你一双慧眼》《世界是心的倒影》《让心属于你自己》《活在喧嚣之外》等作品,这些书很容易读懂,而且可以直接将书中的智慧应用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把它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
商业活动仅仅是人类诸多社会活动的其中一个领域,而只要是人类的活动,就离不开人类本身,离不开人心本身。
《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皆小智,道心藏天机。
只有去人欲,合大道,才能开启生命本有智慧的宝藏,建立长生久治之大事业。
雪漠老师在内部培训时将“企业精神偈”概括为非常精炼的一句话:鹰眼疾,驼力长,团队作战学群狼。其中的鹰眼疾,说的是作为企业家和团队带头人,一定要有高远的见识、超越的眼光、能够俯瞰全局、俯瞰未来。而这种高远的见识、超越的眼光从何而来呢?从与道合一的超越智慧中来,这就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意义。
在此,再次推荐大家阅读和学习雪漠老师“雪煮道德经”系列,《老子的心事》第1、2两辑,第3辑也即将出版,大家到时也不要错过。
在雪漠老师的书中,这种高远的见识、卓越的眼光、超越的智慧随处可见,只要您打开自己,将自己融入这种智慧之中,这种智慧就可以进入您的生命,成为您自己的智慧。
论商业才华,各行业各领域都有很多的佼佼者,论实战经验,久经沙场的商业精英们更有发言权,论远见卓识和超越智慧,雪漠老师则是老师中的老师。
所以在这里探讨商道智慧,还是很有些诚惶诚恐的。讲商业经营、企业管理,则无异于班门弄斧;讲超越智慧,雪漠老师都已经把各种超越智慧的秘密全部写进书中了。目前,自己的实际修为还远远称不上【智慧】,更遑论【商道】。所以在这里仅仅是抛转引玉,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向优秀的老师们学习,与朋友们一起探讨,同时也是一种对于《道德经》智慧在商业运营和企业经营领域如何应用的一种探索性的思考,欢迎朋友们一起探讨交流。
非常感恩大家,关于《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第一章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练习:
1、【无】的训练
2、【有】的训练
3、【观其妙】的训练
4、【观其徼】的训练
参悟:
1、【无】为何能够【变化】成【有】
2、根据第一章的内容,参悟【商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