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第 166 天分享
全文共约 33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9 分钟
在前面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在论证中,理由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连接论题和结论的桥梁。那么我们看到了理由就万事大吉了吗?
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在很多情况下都会省略一部分内容,他觉得这部分内容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就没必要“多此一举”再解释一遍。
这些作者在理由中没有说明的内容,就是“假设”。
如果说理由是连接论题和结论的桥梁,那么假设就是支撑“理由”这个“桥梁”的基石。如果没有假设,理由就无法与结论产生联系。
假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价值观假设,顾名思义,是与一个人的价值判断有关;另一种是描述性假设,主要是描述客观的事实。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会先和你说一下假设的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在文中找到这些假设。
接下来对于“价值观假设”与“描述性假设”,我会通过小例子的方式,让你能更好地理解。
最后,我会和你聊聊,找到了假设之后,我们应该怎么办?

01 假设
假设指的是在论证过程中(通常在“理由”中),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没有明说出来的内容。
假设其实和演绎推理中的“前提”很像。我以演绎推理的典型代表“三段式推理”为例向你解释。
在三段式推理中,如果你想让你的结论成立,你就必须要有一个大前提与一个小前提,同时这些前提不会被证伪。
比如下面这段话:
动物都会Die(离开这个世界);
人属于动物;
所以人也都会Die
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正确的三段式推理:第一句话为大前提,第二句话为与结论主体有关的一个小前提,最后一句话则是推导出来的结论。
那么它的“表兄弟”假设长什么样子呢?
比如我说这么一句话:因为人是动物,所以人都会Die。
看上去很有道理对不对?感觉没啥逻辑漏洞。你再看看,和上面的“三段式推理”比较一下,少了哪一块?
好像少了一个“大前提”,对吗?
其实假设与理由的关系,就相当于大前提与三段式推理的关系。作者可能觉得,“动物都会Die”这句话不言自明,是一个大家都明白的常识,所以就省略没说。
如果被省略掉的“假设”能够正确支撑理由还好,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省略的这部分假设,无法证明理由。那我们就容易被作者误导,可能就会“被带到坑里去了”。
不论假设正确与否,我们都要先找到它。

1. 我们应该如何找假设?
当你在找假设的时候,为了提高你的思考效率,你可以先花个几秒钟的时间,把对方论证过程中的结论和理由,转换成类似“三段式推理”的结构。
我给你举个例子,你来看下面这句话:
“我们应该正反面使用纸张,因为树木的生长速度有限。”
你可以想一下,在什么样的大前提条件下,作者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让后面的理由支撑前面的结论?
于是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写这句话的人,他非常在意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他可能也是一个爱护植物与环境的一个人。这些就是这句话中,作者没有明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假设。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假设都需要你这么做,这种方法只是可以辅助你思考,把一大段文字转化成了类似图示的结构。
总结一下找“假设”的核心思路,问自己类似几个问题:“作者写出这样的理由与结论,是因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什么样的大前提的基础上,这样的内容才成立?”
【刻意练习】
接下来我给你一小段话,你尝试着写出这段话的“结论”、“理由”还有“假设”来吧~(你可以把你的答案放在评论区)
“我们需要早睡早起,因为一方面,这可以让我们每一天的节奏更提前,压力没那么小;另一方面,它确实对我们的身体有好处。”

02 价值观假设
1. 价值观假设是什么?
价值观假设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种假设。
我们在表达观点时,一般很难做到绝对理性,或多或少都会带一点自己的情感色彩。或者在某个对立的事情中,认为其中一个价值观比另外一个更重要,这种现象就叫做价值倾向。
价值观就是我们自己所认可的行为准则,我们认为有价值的那些观念。所谓价值观假设,就是对价值倾向没有明说的主张。
价值倾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一个人经历了某件重大的事情,他的价值倾向可能就会改变。
很多人在地震来之前,对生命没有概念,他们当时的价值倾向可能是“及时行乐”。
那些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人,对“生命”更加敬畏,他们更加努力奋斗,珍惜时光。地震就是促使他们的价值倾向转变的“催化剂”。
有的人在上学时期觉得学习没什么用,于是他们可能就得过且过或混日子,对于他们而言,他们的价值倾向可能是“学习无用,玩乐至上”。
等到他们长大了,进入社会之后,遭受社会的各种“毒打”了,他们才想起以前的各种好。现在他们的价值倾向大概率发生了较大变化。
除了重大事情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价值倾向以外,面对不同的事情,或者面对同一事情的不同阶段,人们的价值倾向也会发生变化。
对于这一点,比较经典的一个例子是“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
在面对“比赛”这个事情时,他们的价值倾向就是“战胜对方”,而在面对“日常训练”这个事情时,那些运动员们的价值倾向又变成了“互帮互助”。

2. 如何寻找价值观假设?
(1)找出作者的背景
我们在找“假设”之前,先要了解好作者的背景,比如他的过往经历,所属团体等等。
如果某个人以前日子过得很苦,那么可能他的价值观就倾向于节俭。如果某人是某消费品的老板,那么他就一般不会说他们家产品不好。
(2)情景代入
同样是“核电站”这个词,有人支持建核电站,有人就不支持。
有人可能会说:“根本就不该建核电站,因为核电厂里那些危险的核废料会给环境带来污染。”也有人可能这样说:“我们应该建核电站,因为它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电能。”
这两种想法似乎都有道理,为了更精准地找到对方的价值观假设。你需要把自己代入到那个情境中,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后果在作者的思想中占有这么大的分量?这样做有助于实现哪些价值观?
你可以这样分析:那些不希望建核电站的人,担心环境受到污染。为什么环境污染无法接受,这很可能与他们“重视公众健康或者环境保护”的价值观假设有关。

(3)多看一些类似的论证
为了让你对某些方面的假设更加敏感,你可以多看一些类似的论证,看看与之相似的、同类的价值观假设是如何代入的。
(4)常见的价值观冲突
如果你能记住这些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在寻找假设的时候,你就会更轻松高效一点。下面我给你分享几个常见的冲突。
① 合群 VS 独立
例:下班后,我应该和同事一起玩,还是按照我自己的一系列计划行事?
② 忠诚 VS 诚实
我的好朋友考试作弊,但是他没有坦白,现在还很”逍遥“,我该不该告诉老师?
③ 个人利益 VS 集体利益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了冲突,我会选择牺牲哪一种?
④ 风险 VS 保守
面对不确定的东西,我会先按照以前的经验,还是尝试一些新的方式?
⑤ 及时行乐 VS 延迟满足
我是把握好当下,充分享受现在,还是给自己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它奋斗?
⑥ 冷静 VS 冲动
当别人与我意见不合时,我是会先耐心听他说完,还是直接翻脸?
以上是我列举出的几个常见的价值观冲突,在留意记住的同时,我希望你也能好好想一想你在遇到这几种情况的时候,你会如何选择呢?

03 描述性假设
描述性假设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没有明说的内容。
描述性假设和价值观假设的关系,其实与我之前分享过的“描述性论题”与“价值取向型论题”很像。
前者都是描述一个关于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事实,后者都是与价值取向有关,比如“应该怎么做”,“这样做对不对”等等。
关于定位这些假设的方式,“描述性假设”与“价值观假设”大同小异,这里我就不过多叙述了。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这几天关于“批判性思考”的分享内容。
在第一天的分享中,我和你讲了我们在输入信息时的两种态度。
一种是类似于“海绵”的那种思维,不论对方说得如何,“照单全收”,不会有自己的思考。
另一种则是“筛网式思维”,拥有这种思维的人,他会有选择性地吸收知识,同时他还会针对对方的内容,适当提出一些“批判性”的问题。这种思维也叫“批判性思维”。
做好了我们的“思维准备”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输入信息了。
第二天的分享主要针对论证的三大部分展开:论题、结论和理由。
第三天的分享主题是“歧义”。只有辨别出歧义,去掉歧义,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想表达的内容。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主要向你介绍了“理由”的基石——假设。只有找到那些作者没有明说的内容,我们才更容易读懂作者的“潜台词”。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真正理解对方。

给读到这里的你手动点个赞,我们明天见~
最后来个小互动:
当你在“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你觉得论题、结论、理由还有假设哪一部分最难把握?为什么?把你的答案写在评论处,我们一起聊聊~
参考资料:
1. 尼尔·布朗 (New Browne),斯图尔特·基利 (Stuart Keeley).学会提问(原书第11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95-1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