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和母亲见了面,少了言语,彼此之间生疏了许多。
和父亲温和的性格相比,从小到大,母亲给我的印象就是脾气暴躁。但凡家里大小事情,若不顺她的意,总会让她大动肝火。母亲没上过学,不识字,但她人却很聪明,家里的收入开支,她都能算的清清楚楚。早些年,家里种的地很多。在我的记忆里,都是父亲母亲劳动的情景。在母亲那一辈当中,母亲算是村子里有名的劳动好手,不管怎样的农活,都难不倒母亲。而且,相比于父亲劳动较慢的特点,母亲劳动起来风风火火,一点都不拖拖拉拉。母亲忙完地里的活后,还要忙家里的。农忙时候,母亲一天休息不了几个钟头,甚是辛苦。
母亲过惯了苦日子,她的勤俭程度达到了近乎于吝啬。有一件事情,到现在还能有印象。有一年,家里的亲戚拿来了一盒点心。母亲舍不得吃,就把点心藏了起来。待到想起来拿出来吃时,点心都发霉了,不得已。为此,母亲自责了好长一段时间。可以这样说,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一方面是父母亲辛苦劳作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母亲勤俭持家原因。
父亲脾气好,平时很少责骂我和弟弟。而母亲就不一样了,我和弟弟一犯错,或者不听话,她就雷厉风行,火爆脾气爆发。这样的教育,一直影响到现在。母亲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对我念书却是百分之百地支持。别看她平时节俭到近乎吝啬,却对我学习上所花的费用,大方的很。上大学时,正是家里困难的时候,没有钱交学费,母亲就和父亲合计,就把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头大犍牛卖掉给我凑学费。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工作,不久就在小县城成了家。父母亲也因为弟弟的事情,在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子,给弟弟买了一处宅基地,盖了房子,于2011年夏搬到了现在居住的地方。女儿出生后,母亲给我带了一段时间孩子,最终因为不习惯城里生活,又回到了塬上家里。后来,母亲也给弟弟带了一段时间孩子,同样的原因,不适应城里生活回到塬上。
老家里的地越来越少了,母亲不像以前那样忙了,她终于闲了下来。但闲下来的母亲,似乎少了精气神,性格由原来的火爆变得有些古怪起来。母亲不爱走动,若是没有什么大事,她是不会主动到我和弟弟在县城的小家来的。我和弟弟都成家立业了,母亲也不像我俩小时候那样训斥了。遇到一些琐事、不顺心的事情,母亲总会压在心里,很少给我弟弟说。渐渐地,尤其是最近几年里,我发觉母亲比以往任何时候老得快。白头发有了,脸上的皱纹也多了,能明显感到岁月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
每每我回到塬上老家,大多时间家里的大门是上锁的。母亲和父亲闲不下,不愿清闲在家里,就在附近找寻一些零活去干。父母在家时,父亲话多,说着说那,能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而母亲,大多时间不言语,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看不出她内心情感。我想找些话和母亲说说,但好多情况都是我问一句,母亲回答一句。到最后,实在有些尴尬,不得已彼此沉默。
好多情况下,我一回到家,我和母亲无话可说,母亲就给我切驴耳朵面。打小,我就喜欢吃母亲给我切的驴耳朵面,直到现在,这样的习惯没有改变。我准备回城里小家时,母亲就把家里有的吃食,大多是从地里采摘下来的蔬菜,给我装了满满的一大袋。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母爱。
在小的时候,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自己长大后,让父母亲能过上所谓享福的生活。很惭愧,直到现在,我的父母亲还在塬上老家住着,他们还时不时地做零活。好在,父母亲身体还好,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回家多陪伴他们。即使和父母亲说不了多少话,即使我和父母之间横着一道无形的鸿沟,我也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