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新观点,尊重不一样。这里是千语新说。
有写文章的习惯的人,有一个比胜旁人的优势——可以对自己的心灵保持觉察。
这种觉察绝非主动,而是被动获得的。很简单,近日出游,美景和自然对人有所触动,文字便灵动悦耳;最近有工作或学习上的收获,文字便磅礴有力;最近要是亲手烹饪了几餐好食,去菜市场挑了几把新鲜欲滴的蔬菜,文字中便处处藏着热爱生活带来的宁静。
与之相反,要是提笔悬空,久久无法落下任何字迹,那一定是最近心流枯竭,无思无感。
对我来说,这种无思无感的时日就可等同于白活。同样的24小时,是没有意义的24小时,徒劳发生,什么都没留下。
像白日凭空出现的噪点,将其他美好的可能性挤占排除。
这个比喻非常好用。
接下来我分享一个对工作中“白日噪点”的看法。首当其冲的,一定是“面子工程”。在并非所有部门都有KPI考核的情况下,一些人怎么展现自己的工作水平呢?
答:粉饰成果,力求给领导留下“好印象”。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首先,如果做事的目的是粉饰成果,力求上级肯定,那么这个目标就会与真正的生产力目标相背离。生产力是衡量个人和企业的最终价值所在,如果一个企业或者个人失去了对生产力目标的追求,那么他对社会是没有贡献的。
一个职场人需要消耗资源,不对社会做贡献,就是降低社会运转效能,就是浪费资源。
2018年新东方年会上有一个员工原创的节目,用改编歌词吐槽了这种现象:“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演出现场哄堂大笑,可见这种现象常见到可以成为职场人玩儿梗的共同知识背景。
新东方的BOSS俞敏洪为此给表演这个节目的员工一人奖励了2万块钱,用于鼓励敢于提出问题的人。哈哈,俞总这气度,离“战胜于朝廷”不远矣。
从个人角度来说,在做事中把目标定为“外在的漂亮”以及“短效的应付”,会渐渐为这种思维所累。长此以往,生活中的一切事都习惯以这样的标准来做,会使人眼光渐窄、气量渐小、格局渐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心理,其实暗含着一种“比较”的心态。但这个比较不是积极的比较,而是消极的比较。粉饰成果,可以比扎实干活的人轻松,又比真正完全放松的人得到更多的利益(领导印象)。且不说这两种结果本就是饮鸩止渴,得意一时终必失。更重要的是,一旦一个职场人的眼光沦落到跟同等收入的人比谁更舒服,跟同等辛苦的人比谁窃得更多,那么他的水准就完完全全由周围的同事决定了。而且长期来看,一定是低端的同事。因为真正努力实干的圈子,一定会淘汰这样的人。
这样工作一天,便是工作中的白日噪点。
这样工作一年,你就成为了职场上的白日噪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