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出生,就开始处于关系之中了。从与父母,与家人,慢慢过渡到与社会各种人和事建立比较复杂的关系,所以,关系,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
关系是根据内心的内在关系模式建立起来的,它又会映照和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关系模式。所以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设么样的关系。
在关系中,才能展开、认识并淬炼自己的心。在情感回应中,才能学会处理关系,提升关系质量。所以只有人性化的人际互动,才能让一个人体验到自己是人。
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匮乏干瘪,哪怕他们是天才。这也是人性的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关系的三种基本形态
分别是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一元关系:是指只能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别人都需要来配合自己的意志和感受。在关系中,都是自己说了算。因为他的关系世界里,看不到别人也是跟自己一样是活生生的人,同样也有需求和感受。
二元关系:能够意识到另外一个人是跟自己一样独立存在的,对方也有自己的意志和感受。能够共情对方的感受,尊重对方的意志。
三元关系:能够意识到关系的复杂,不仅仅是我自己,或者我和你的关系。能同时看到 “ 我 ” 、 “ 你 ” 和 “ 他 ” 三个人的感受和意志,甚至是我与各种人的多重关系,并尊重这种复杂关系里的竞争和合作。
从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来看,
6个月之前的婴儿处于共生期的一元关系中。他会认为自己与妈妈是一体,甚至整个世界与自己都是一体,包括身体和心理上。所以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的,可以肆意取用。一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剥削”。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你的他的都是我的,所以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使用你的他的。
成人中也有这种退行心理,比如恋爱中的人会认为既然你爱我,你就应该知道我的一切想法,满足我的一切需求。
6-36个月的儿童处于二元关系时期。他慢慢地开始意识到妈妈跟自己并不是一个人,甚至自己的很多要求妈妈也无法满足,妈妈还会对我提出一些不是我自己想法的要求。所以我会经常用“不”来表达自己的界限意识,捍卫自己的独立性。这意味着与妈妈分离的开始,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能够意识到虽然妈妈有时候责备自己,但是妈妈始终是能够提供母爱的妈妈,这样就在内心里面建立了一个为自己提供爱的妈妈的形象,妈妈就内化到了自己的内心,形成了“恒常客体”。这个“恒常客体”能够帮助自己在一个人的时候提供安全感和爱,内心的妈妈会告诉自己“妈妈在这里,一个人也不害怕”。所有有内心“恒常客体”人即或是在面对孤独或者困境时也能够从自己内心获得力量和支持。但是这样的力量和支持程度是由内心“恒常客体”的稳定程度决定的。“恒常客体”有被表达为“ 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有了这样的基础,孩子才能够形成自己的个性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二元关系的核心规则是 “ 控制 ”。妈妈和孩子争夺谁说了算。妈妈会认为,因为你什么都不懂,所以要听我的,这就是我对你的爱。而孩子却常常因为自己的要求不能被满足,甚至还被妈妈用各种要求限制住,所以他会不断地抗议,和妈妈发生冲突,争夺控制权。但是他同时也会意识到自己不够强大,时时都需要妈妈的帮助。所以在二元关系中,两个人都会忠于彼此,但同时又感觉到,这种忠诚好像牺牲了很多东西。
三元关系: 3-6岁的孩子,能够充分意识到,除了“我”、“你(妈妈)”,还有“他(爸爸)”的存在。
这个三元关系的核心是竞争与合作,也就是说爱父母中的一个,恨父母中的另一个,可又发现,父母都是生养自己的人,所以不能完全“爱”或者完全“恨”,而要学习爱中有恨,恨中有爱。
这个阶段发展得好,孩子会充分意识到关系的复杂性,以及他自己内在心灵的复杂性,谁都是有好有坏、有爱有恨,二元关系的那种彼此连在一起的忠诚感也消失了,会发现谁的身上都有占有欲、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个人多爱自己,这份爱都不再是独享,而是要分享了。
三元关系,是一切复杂关系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