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食多餐」可能是健身房内应用最多的减肥方式。
这种饮食方法的机理如下:
少食多餐使身体不会过长时间的处于饥饿状态,从而加速新陈代谢,燃烧更多热量;
少食多餐减轻肠胃负担,使肠胃能更好的消化吸收营养。
但是,减脂的关键在于每天产生热量缺口,而不是每一餐单独摄入多少。在摄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少食多餐的方法,真的可以有效减脂吗?
这是本文要谈的话题——「少食多餐」或许不是万能减肥法。

少食多餐,
不能提高代谢
身体每天消耗的热量,其实来自于很多方面,可以被总结为以下的公式:
TEE = BMR + NEAT + EAT + TEF
其中,TEE为消耗总量,BMR为基础代谢,NEAT为非运动消耗,EAT为运动消耗,而TEF,「食物热效应」,则是身体消化食物所需要的热量,取决于具体的宏量营养素比例,一般会占到日常摄入的15%左右。

食物热效应的数值,除了受食物种类及纤维含量的影响,是不是也受到进食次数的影响呢?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90年左右的研究,就表明了在摄入同样食物内容的情况下,食物热效应和餐数并没有关系。

在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这个概念:
假如每天只吃1顿2000大卡的饭,身体需要消耗2000x15%=300大卡的热量来消化这些食物,那么你这天的「净摄入」就是2000-300=1700大卡的热量。
现在,把2000大卡分成4餐吃,每餐500大卡,身体需要消耗500x15%=75大卡的热量来消化这些食物,那么你每顿饭的「净摄入」就是500-75=425大卡的热量,4顿加起来就是425x4=1700大卡。
看起来两者没有差别。

既然少食多餐没法增加食物热效应的话,它能提高基础代谢吗?不过,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早也有实验证明了,在总量相等的情况下,无论一天进食234567次,对基础代谢几乎没有影响。

那么,「少食多餐增加代谢」的理论,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比如有2004年进行的研究:一群年轻、健康、不肥胖的女性志愿者,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每天提供的食物内容和总量保持恒定,A组每天投食6次,B组每天投食3次,有时候会随机增加到9次。
结果表明,在一段时间之后,A组的代谢水平稍稍强于B组(差异很小,但是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概括来说,人体的基础代谢会因为进食不规律而小幅度下降,原理是频繁改变进食时间、频率会打乱人体原有的生物节律,但和餐数关系较小。

少食多餐
对减脂增肌有限
健美运动员少食多餐法,可能对普通人减脂增肌的效益并不大。
运动员们习惯多餐的原因主要有二:
日常消耗大,将大量食物分散成几次进食,对肠胃更友好,也更容易帮助进食更多热量;
近年来,有着「隔3-4小时进食一定量的亮氨酸能辅助增肌」的理论,但缺乏足够的实际范例——实际实验中只在小鼠模型上得到成功例子。

让我们看看人体实验是怎么说的。最新的荟萃分析绘制了如下图表:
图里横轴是餐数,三条柱分别是每天1-2;3-4;及5+餐。纵轴是研究对象体重的变化量,以公斤为单位。
看起来,似乎每天吃5餐以上最有助于减肥,其次是每天1-2餐;而每天3餐竟然最不利于减肥?

但是,注意纵轴的数字就会发现,每天5+餐和3餐的差别大概不会超过0.3kg。这个差别,完全处于实验误差的允许范围;文章中也使用两个不同模型计算了95%置信区间(CI)的数值,得出的结论是:进食餐数对于体重变化是没有影响的。
这项荟萃分析中同样绘制了进食餐数对于脂肪重量(下图左)、瘦体重(下图中),以及体脂率(下图右)变化的影响:

同样,如果仅看柱状图的话,很容易下出「少食多餐有助于减少脂肪、保持瘦体重,以及减少体脂率」的非正确结论。但是,当参考统计数据之后,结论则是:
脂肪量:在移除数据偏差最大的1项研究之后(剩下17组研究),进食餐数对于脂肪量的减少没有显著影响;
瘦体重:在移除数据偏差最大的1项研究之后(剩下16组研究),进食餐数对于瘦体重的保持没有显著影响;
体脂率:在移除数据偏差最大的1项研究之后(剩下16组研究),进食餐数对于体脂率的减少没有显著影响。
看到这里,结论很明确。少食多餐的长期作用,比起标准的一天三餐甚至一到两餐,是没什么区别的。

少食多餐也有用
但不是万能减肥法
那么,少食多餐完全没用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从宏观健康的角度来说,确实有一部分人更适合少食多餐:
低血糖患者:少食多餐有助于稳定血糖稳定;
增肌人群、大体重运动员:在食物摄入总量较大的情况下,分成多几餐摄入,可以减轻肠胃负担,也能帮助多摄入一些热量;
已经养成多餐习惯的人:不必要可以改变生活习惯;
多餐更容易控制食欲的人:有些人在多餐的情况下会发现食欲有所降低,如果你属于这一部分人,减脂期间就更适合少食多餐了。相反,如果少食多餐让你因为每一顿都吃不饱而暴饮暴食的话,不如回到一日2-3餐的习惯。
但是,在减脂增肌的大前提中,热量守恒永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
(本文来自互联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