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这一路遇见的人,甚至错过的人都会对自己产生影响,我想是的,这个回答是肯定的,是毋庸置疑的,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
生命中有些人可能只是路过,而有的人却是长久的驻足,割舍不掉。
读完《皮囊》我从起初的乏味到阅读喜欢上这本书,我喜欢这本书文字背后作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情感。书中的每一个人都仿佛从我眼前真实的走过。在阿太眼中“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看到这里,我的心似乎被撞了一下。阿太说:“如果整天伺候自己的皮囊,是不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如果一个人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懂得用肉体去寻求精神上的成长,那么就真的只是一具皮囊,在这人世间走一遭,供人观赏而已。
阿小和阿小,一个香港的,一个老家的。香港阿小在众人面前总是一副风光的样子。而老家的阿小却只是他的小跟班,老家的阿小其实喜欢的,只是香港阿小身上那种香港的味道。当香港阿小离开以后,他开始拼命的追求模仿香港阿小。跟他做同样的事,剪同样的头发。
然而生活之所以叫生活,是因为它真实,并不是说你追求谁,模仿谁就可以成为谁。生活会让你明白做自己永远是件最真实最不失面子的事。
在上帝眼中,一切都是公平的。在天平的两端,无论是风光还是平庸,
最终都会稳稳当当,平平稳稳的呈现出来。
其实写作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一个个文字的落下,就像一段段往事的浮现,历历在目,也清清楚楚。一个个的人,一件件的事,不断填充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命途显得不至于那么苍白。
今年大三的我,读完《皮囊》我似乎如作者一般生发出一种紧迫感,自己应该去看见更多的人,当身边的老人渐渐在我的生活中退场。我甚至开始担心,自己会以这样的方式错过更多的人,有一种由内及外的惶恐。
我开始认定,自己也应该也必须在文字,在写作这条道路上走下去,也如作者所言:写作不仅仅是技能,是表达,更是让自己和他人“看见”更多的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同时让每一个人的人生体验尽可能完整的路径。
我坚信,也自信,自己会走的更远,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