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问篇第十四·一五(347)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钱穆译】先生说:“臧武仲拿他的防邑来请立后于鲁,虽说不是要挟其君,我不敢信。”
【杨伯峻译】孔子说:“臧武仲[逃到齐国之前,]凭借着他的采邑防城请求立其子弟嗣为鲁国卿大夫,纵然有人说他不是要挟,我是不相信的。”
【傅佩荣译】孔子说:“臧武仲据有防城时,请求为他的家族在鲁国册立后代,即使他说自己没有要挟鲁君,我不相信。”
要,要挟。为后,册立后代。
臧武仲据有防城时,请求为他的家族在鲁国册立后代,史上有记载。
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当初,臧宣叔在铸国娶妻,她生了臧贾和臧为就死了。臧宣叔以妻子的侄女作为继室,就是穆姜妹妹的女儿,生了纥,即臧武仲,他长在鲁公的宫中。穆姜喜欢他,所以立为臧宣叔的继承人。臧贾、臧为离开家住在铸国。臧孙从邾国派人告诉臧贾,同时送去大龟说:“纥没有才能,不能祭祀宗庙,谨向您报告不善。纥的罪过不至于断绝后代,您把大龟进献而请求立为我家的继承人,看是否可行。”臧贾说:“这是家里的灾祸,不是您的过错,贾听到命令了。”再拜,接受了大龟,让臧为去代他进献大龟并请求,臧为却请求立自己为继承人。臧纥去到防地,派人来报告说:“纥并不能伤害别人,而是由于智谋不足的缘故。纥并不敢为个人请求。如果保存先人的祭祀,不废掉两位先人的勋劳,岂敢不离开防地?”于是就立了臧为。臧纥献出了防地而逃亡到齐国。从这里看,臧武仲没有要挟鲁君的意思,那么孔子怎么说他不相信?
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最后写了孔子说的一段话。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兹在兹。’顺事、恕施也。”白话意思是,孔子说:“聪明是很难做到的啊。有了臧武仲的聪明,而不能为鲁国容纳,这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而所施不合于恕道。《夏书》说:‘想着这个,一心在于这个’,这就是顺于事理,合于恕道啊。”原来孔子认为臧武仲不应没有献出防城之前就请立后,认为他的所作不顺于事理,而所施不合于恕道。
如果没有《左传》这段记载,我们怎么了解孔子这段话说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对这段历史了解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知道孔子想真正表达的东西。
宪问篇第十四·一六(348)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钱穆译】先生说:“晋文公谲诡,不仗正义。齐桓公正义,不行谲诡。”
【杨伯峻译】孔子说:“晋文公诡诈好耍手段,作风不正派;齐桓公作风正派,不用诡诈,不耍手段。”
【傅佩荣译】孔子说:“晋文公善用权谋而不循正途;齐桓公依循正途而不用权谋。”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谲,诡诈。正,正义,正道。齐桓公,名小白,为五霸之首。
晋文公的诡谲如后世的曹操,表面看是为形势所迫,实则也是由修养操守所决定。历史上著名的“退避三舍”和“城濮之战”的故事就是源于他,就是讲他诡诈,玩弄权谋。
齐桓公在历史上太出名了,他能重用管仲就能看得出他是一个非常正直、非常大度的君主。
孔子在这里评价当时的二位霸主,可谓切中事理,入木三分。他的评价虽然中肯,但有倾向性,有抑晋文公,褒齐桓公的意思。打仗可以兵不厌诈,可以诡谲,但为人做事不可诡诈。晋文公无论是作战还是行事都有诡谲之嫌,而齐桓公则相对正直,这样从仁和德的层面来讲,齐桓公则胜晋文公一筹。
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物很多,有的名垂青史,而有的却遗臭万年,同样是创造了丰功伟绩,却给后人留下不一样的评价,是因为他们成就伟业的手段不一样,从而体现了他们的德行不一样。像尧、舜、禹他们为孔子所推崇和敬仰,但如夏桀、商纣王等为人所不齿,德行的不同,留给后人的评价就不一样。因此我们在致力成就事业时,也要考虑自身的行为是否合理得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