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中性化”这个词被频繁提及,“超女快男”时代的到来更是对其推波助澜,传统审美观正面临冲击和考验,而值得庆幸的是一部《士兵突击》,以“纯爷们”的剧情广受追捧,似乎又在向世人昭示,我们的期待仍然是男女泾渭分明的平衡局面。试想,如果女人都想着要成为撒切尔,不符合造物主对男女的天性分工,那还不乱套了。
那么,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中性化”愈演愈烈,个人认为:
一是独生子女政策。我想绝大多数家长仍然会对膝下儿女环绕求渴,碍于国策难以如愿,因而潜意识会对儿(女)倾注双重情感,也许会希望男娃会点乐舞,女娃来点刚烈。
二是隔代教育。“四二一”的家庭架构,这个“一”就太显突出,显然“一”尤得爷爷外婆疼爱,他们又多为吃过苦的过来人,工作任务和主要精力耗于带小孩,溺爱是难免的,小孩性格缺陷也就或多或少有点了,也许就有那么一部分男娃娇柔、女娃蛮横。
三是女教师。相信在基础教育阶段,绝大数是女性工作者,当然会因女性的细心、耐心理所当然地适合从事教育事业,而童年对于日后个体性格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有个男孩子抱怨说,他直到五年级了才遇到第一个男教师。长此以往,真担心会对“俄狄浦斯情结”带来颠覆。
四是网络。虚拟世界真不知道使人际关系更紧密还是更疏远了,男女面对面的游戏被一统天下的“电游”逐步取代,当游戏无法专门设计男女有别的时候,中性化也许进化得更快。
五是社会思潮的影响。诸如《野蛮女友》、李宇春之类,无疑导向作用发挥得极佳。又,第五个成因和前面四个又是互为影响和渗透,互为因果。
六是战争远离。由于久未发生战争,社会和谐,大家关注的重心转移到享受生活,疲于应付职业压力,不断寻找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上来,社会对男子体能的要求渐次削弱,民族血性因战争远离降低,这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王朝的灭亡,从努尔哈赤到光绪、溥仪,性格性情反差天壤之别,强悍到羸弱的秉性,因战争的发生、存在而变。甚至连恋爱观都发生异变,同性恋现象与日俱增,继而又出现了“食草男”一族,可笑,连男人都对女人不感“性”趣了,那还要男子气概何用?
七是过于强调以人为本,却将人性中冒险精神扼杀。例如下河抢鸭子的端午等传统庆祝活动,都被迫改变形式,太过温和。大家看看奥运吧,我们就小球厉害,比较一下CBA和NBA,那差距简直太明显了。我想,保留住人性中那点冒险精神、暴力倾向,这就是欧美国家将拳击赛、F1风行和发扬光大的原因吧,难怪西班牙奔牛节每年都死人也不会见叫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