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国庆节,七天假期,已接近尾声。由于火车票难抢,儿子只好坐五号晚上火车,六号早上抵达武汉。
儿子是九月三十号早上回家的,短暂的相聚,一直在外面“喝酒”。十一节假日,成了亲朋好友“结婚”的假日,一场赶一场地跑。
只有昨天,儿子安心在家,享受一下家的宁静与淡泊。老公帮着采购儿子喜欢吃的菜,中午和晚上,两顿饭,老公满腔的爱,一点一滴渗透在一菜一饭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公舍不得儿子离开,口头上却不承认,大大咧咧的,坚强是男儿的本色。但愿儿子能明白他父亲,深藏不露的情感,怕爱成了牵绊,给儿子自由的空间。成长意味着,独立面对一切,自己撑控“命运”的方向盘。
下午五点钟,我将店门关闭。回家,儿子晚上要走,心里空落落的,魂不附身似的。刚聚一起,还没亲热好,就要分开。有一种难分难舍的“疼痛”弥漫开来,涨潮的心氤氲着,眼角时时浸着泪,却不敢溢出。
为什么总想让儿子“圈”在自己身边?为什么时时刻刻挂念着儿子?
黄磊《小别离》写着:“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和团聚,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让孩子远行。”
感觉自己有些狭隘,自私。分离,才是母爱的主题。
出生那一刻,孩子离开母体;上学后,是每天暂时的分离;上大学,是更长久的离别。离开爸爸妈妈,离开家,儿子才能独立成长,铸造梦想,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作为母亲,我倍感欣慰和自豪,儿子终于长大,终于有能力离开家的“巢穴”,朝自己向往的世界前行。
晚饭后,帮儿子整理一些衣服,冬天来了,总担心儿子会冷,冻着了,怎么办?儿子一遍遍解释,妈妈,放心好了,我会照顾自己的。
儿子报了社团,练毛笔字,小提琴,和汽车美容。儿子看到外公毛笔字,写那么好,无限崇拜,决定乘业余时间,练习一下。
小提琴,是儿子十二岁生日,外公买给他的礼物。后来,断断续续地学,会弹,却没有那种氛围,一直搁浅在家里,蒙了一层尘埃。这次,儿子心血来潮,背着小提琴,上学。青春就是这样美好,展开歌喉,拔弄琴弦,凑出激情飞扬的乐曲。
儿子选择的是汽车维修专业,所有和汽车有关的知识,都需要普及,钻研。摸清汽车每个零件的作用,价值,位置,是必备的本领。
十一点半的火车,十点钟,我们一家,开车送儿子去火车站。网上购票,提前去取。到火车站,儿子背着小提琴,推着皮箱,我提着一袋小零食,女儿蹦蹦跳跳,忽左忽右穿行我与儿子之间,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
少年不知愁滋味。儿子一脸阳光,气定神闲去取票。几分钟后,票拿到手。老公也停好车,赶了过来。
火车站一直灯火辉煌,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广场舞的音乐此起彼伏。夜,在这里,成了旅行人的“标点符号”,满目璀璨,繁华似锦!
儿子随着人流,往前移动,我跟到验票囗,被拦截,送亲的人不许进去。老公带女儿在栏杆外,目送着儿子的身影,女儿一遍一遍地哼唧,哥哥,哥哥,你走了,我想你了,怎么办?
儿子掏出车票和身份证,等待着验票成功,从容地收起。将皮箱,小提琴,物品都放到传送带上。自己走过去,工作人员用银光屏棒检测儿子身体,是否携带危险物。一切正常,儿子背着小提琴,左手提袋子,右手推皮箱,一步一步从我的视线里消失,去候车室候车。
直到望不见儿子的身影,我们才怅然若失地回头,不得不离开。女儿哭了,肩膀一耸一耸地抖动,不停地念叨,我不想让哥哥走,我还没跟他玩够!我听见内心轰然决裂的声音,前所未有的“疼”覆盖了全身,揪心的“疼”,淋漓的“爱”泛着泪花,奔涌而出。老公也低下头,无语凝噎,此时此刻,真正体会到了父母与孩子间分离,洒满欢笑和泪水。此情悠悠长别离,此爱绵绵无绝期。
转身,回家。心却随儿子游离着,看着儿子的床,儿子或坐或躺或笑,还在哪里逗留,却只剩下殷切地担忧和深深地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啊!所有做父母的人,都是这样的吗?
妈妈,我上车走啦!儿子的微信,老公看了,长长地叹了口气,终于敢安心地睡觉。儿子,愿你一路平安,我祈祷着,进入了梦乡。
早上五点半。嘀嘀,儿子的信息吧!睁开朦胧的睡眼,打开手机。妈妈,我下火车了。老公一翻身,抢过手机,发了句“天亮再走,地铁还没运行”。“好的”思念铺天盖地卷来,再无睡意。
七点钟,儿子打来电话,安全到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
想起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儿子,希望你明白,你是独一无二的生命。父母给你生命,给你爱,只为了你更好地成长,成就你的梦想,繁华你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