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字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细节因与人性相通而动人,故事因细节而丰满——我读《白说》

细节因与人性相通而动人,故事因细节而丰满——我读《白说》

作者: 莹莹_ | 来源:发表于2017-04-19 11:45 被阅读300次

最近阅读了白岩松的《白说》。在书中,白岩松提到了新闻传播的新方法,“讲故事”,用“细节”打动人。作者自己的一段段文章,更是鲜活的例子,让读者看到了几十年媒体人是怎么讲故事、说细节的。

1.看谁会讲故事

故事不等于虚构,不等于捏造。因为有孔子的论语、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我们靠着这些故事得以知道自己处在历史的什么位置,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说到单独的个体,我们也是借着自己过去的故事,得以对自己有确认,知道将来的方向。真实生活中随处都是故事,看你能不能发现。

白岩松在这本书最后部分的一篇耶鲁大学演讲,恰当地阐述了什么叫“讲故事”。他讲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变化,中国和世界的交流。这么宏大的一个主题,很容易讲得让人昏昏欲睡,而且很多人也对于“宏大”没有什么兴趣,更关心的仍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但人对别人的故事会感兴趣,从别人的故事里知道大家都面临同样的窘迫、纠结,获得心理慰藉;知道别人经历了同样的挣扎并且走出来,从中得到希望。

白岩松就从自己的故事开始讲的:1968年,他出生那一年,中国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美国肯尼迪遇刺,他出生后很快随父母住进了监狱,要喝口奶都很困难;1978年,他十岁,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美国建交,他喝到了人生第一口可口可乐;1988年,他二十岁,借着高考制度得以脱离落后地区来到北京,开始喜欢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离市场经济越来越近;1998年,他成为央视主持人,开上了人生第一辆车,中美合作加深;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全世界一同哀悼,中美已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彼此需要,有很多中国人把钱放在华尔街……如此写了中国30年来的变化。

从个人的故事开始,叙述国家的宏观变化,中间又穿插个人的发展,有个人的困惑,有个人的成长,个人成长也是借着国家进步的机缘,个人与国家在这个故事里融为一体。国家荣,个人荣。白岩松这个故事讲得非常精彩。

在讲故事对民族的重要性时,他也是从故事出发,让读者在感性经验中尝试理性思考。比如,白岩松讲到去德国莱比锡,那里首先给他们讲的是在那里生活过的巴赫,在那里出生的瓦格纳、工作过的门德尔松。他们不提保时捷生产基地,他们以巴赫在那里生活过为自豪。

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不如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入情,入味。谁都有故事,你都经历过什么好故事,可以从哪个角度切入来讲?

2.看谁能讲细节

书中说:细节就是文章的“血肉”。好的细节,会在聆听者产生倦怠的时候,将他再次带入故事。被细节牵引着的人,聆听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

故事、细节是对读文章人的奖赏。人的大脑需要放松。而细节给文章提供了节奏感,让文章读起来不那么累,如果编排得好,还能有音乐的美感。白岩松提到了《简爱》。正是里面大量的简爱和罗彻斯特之间的对话,才打动人,让人共鸣、共情,在细节处彰显魅力。

我最近看的《傲慢与偏见》,也是在细节处抓住人心。如果不是有伊丽莎白在发觉自己误会达西之后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负疚、自责),而且这些心理活动描写得那么逼真,迅速把你我带入同样的心理情境,如果不是伊丽莎白与达西和好之后大量的对话,细腻地展现了情人和好后的心情和轻松,这本书又何以成为名著?

最近我读了一本网络小说,名字想不起来了,讲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家庭被后妈霸占,她长大了,回家复仇的故事。故事写得很好看,情节很吸引人,但读完后总觉得平平淡淡的,人物形象在心里也不清晰。就是缺少细节。细节让人如主人公一样心花怒放,细节让人愤怒,让人落泪,细节才能让你在合上书本之后,或喜上眉梢,或黯然神伤。

在讲音乐给人心带来的抚慰时,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这么一个细节:音乐家陈佐湟在山沟里插队时,在去一个知青点的路上,听到了一段久违的音乐——广播体操伴奏,他“一屁股坐到山顶上嚎啕大哭”。

我想起了看过的《肖恩克的救赎》。里面有个细节:主人公利用可以进入广播室的便利,冒着得罪监狱长的风险,给全体监狱犯人放了一段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所有犯人都呆在原地聆听。主人公为此被关闭监禁,放出来后,其他犯人问他监禁滋味如何,他面带春风地说“我有莫扎特”。

细节因与人性相通而动人,故事因有细节而丰满。

3.看谁更懂人

书中说:千百年来,全世界的文学实践、音乐实践,包括近代的新闻实践,都在证明同一个道理:所有的故事,最后都要回归到“人”的主题。书中也提到了所有伟大的经典音乐作品,都是因为对人性的了解而能流传不衰。伟大的文学作品也如是。

除了艺术、文学之外,其他方面又何尝不是。一说到政治,很多人都觉得与自己互不相干。但人无所不在政治之中。作者在讨论党的政策、民主民生这些话题时,也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就是因为他把每个宏大话题都拆成了小话题,变成了与“人”息息相关的存在,而不是空中楼阁一样的上层建筑。

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说道“两个伟大的国家,一个非常可怜的家庭,就如此戏剧性地交织在一起”,国家和小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也和每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与你我相关的事,人就会有兴趣。再比如,讲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民主与民生,他讲到了深圳蛇口的著名广告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应改为“效率就是金钱,公平就是生命”,又讲到了劳动法,讲到了富士康接二连三的坠楼事件,提到了中国密集型劳动力周末都不休息。

这些与小百姓个体相关的事例,背后是国家的大方针、大方向,国家价值观的引导,国家发展的需要。谁又说政治与你我无关。如果政治都能像作者这样解读,就有趣多了。

懂人,就能知道抓住哪些细节,让故事因有细节而丰满。

最近我刚看完新凤霞的《我与吴祖光》。新凤霞没有什么文化,读书认字都是结婚后和丈夫吴祖光学的。她的文字简单朴实得可爱,有时让人忍俊不禁,就像邻居大爷大妈的唠叨。但她懂人,能把人描绘得细致入微,心理活动丰富又真实。如果她只是记流水账,那就没什么意思了。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来说,《白说》值得一看。作者的行文、文笔、切入点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除此之外,这本书其他地方也有看点。

这是一本演讲集,其中有些演讲是针对大学生的,不乏作者经历几十年得失之后的领悟,比如“人生就是一场谈判,与梦想谈判,与时代谈判,与身体谈判,要懂得有所妥协”,再比如“随着年岁的增长,你不再会被标语口号牵引着走,不再容易被文字激起波澜。你的人生阅历更加深厚,内心感受也更加复杂,反而是无词的音乐,更能击中你百转千回的冲动和欲望、思索与感慨”。激情与口号少了,更多是梦想经历现实之后的反思,处于中年位置的人,看到这些文字,想必都会有共鸣。

作者看世界、政治、社会的不盲目乐观也不悲观的态度、凡事用发展眼光看待的观点,对我有所启发,并且帮助我意识到有许多我们看不到或不关心的事,其实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相关文章

  • 细节因与人性相通而动人,故事因细节而丰满——我读《白说》

    最近阅读了白岩松的《白说》。在书中,白岩松提到了新闻传播的新方法,“讲故事”,用“细节”打动人。作者自己的一段段文...

  • 摘抄(12)

    1、事件因细节而真实,故事因细节而动人。 摘抄《约稿投稿平台》。 1、有年轻人遗憾自己不是富二代,财富之坡爬得辛苦...

  • 因性而爱,因爱而性

    在婚恋当中,性生活是经常不方面说的话题,也是永远离不开的话题。有时候,那是两人感情的催化剂,有时候,那是两人感情的...

  • 因爱而性,因性而爱?

    对于我个人来说,性和爱是分不开的,我会因爱而性,也会因性而爱。之所以想讨论这个问题,是我很好奇这两件事的先...

  • 人生因体验而丰满

    小海豚七田右脑“脑力王”夏令营,除了有我们的王牌课程:右脑记忆、思维导图和单词速记外,还有丰富的体验活动。对于成长...

  • 2021-03-23

    晨语 生命,因奋斗而精彩;人生,因追求而丰满;生活,因幸福而美满;心情,因愉悦而舒畅;友谊...

  • 因情而义,因性而命

    有灵有性,有性有命。短性则短命,少德则少命。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道德人伦,生命翻新...

  • 因厚实而沉淀   因细节而美丽   ——再谈长篇小说《飘》

    美国女作家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问世以来,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喜欢,在不同岁数、不同身份的读者人群以多种文...

  • 男人因性而爱,女人因爱而性

    作者:蔡银兵 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即:男人都一个样,个个都是花心萝卜。对于这句话,我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女人对...

  • 性因爱而神圣,爱因性而美好

    性不高尚也不可耻,不要在放荡的年龄端庄活着。白天把身体交给世俗,夜晚把身体交给灵魂。 男人淡定是没有遇到让他奋不顾...

网友评论

  • 握着指南针的鱼:额,冒昧评论下《白说》,前半部分干货比较多,后半部分有点啰嗦😛
    我要向你学习:取书中精华品读☺
    莹莹_:@握着指南针的鱼 谢谢评论,共同成长:relaxed:
  • 色拉美学:我还没看到那么后面……前面有关失败的那段很受感染!
    莹莹_: @色拉美学 哪段?嗯,文中很多地方让人共鸣

本文标题:细节因与人性相通而动人,故事因细节而丰满——我读《白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ic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