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午饭吃得太快,胃不舒服了很久。
最近看书也太快,吸收知识变得艰难。学习的过程和吃饭的过程类似。本来都是一种享受:吃饭想要的结果是吃饱吃好,获得满足感。真正的学习也应当如是。
我没有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过,错过很多年轻时就该享受到的智慧。但痛心啥的没有意义,反正那也代表了不懂事的自己。一切从头开始也没什么不好,说不定还可以提前预防老年痴呆症。但一味追求速度就会犯冒进主义错误,加个主义有点夸张了,自己的事嘛,犯不着这么上纲上线的。但确实是“贪多嚼不烂”,进而导致消化不良,白白耗费许多宝贵时间。
除了看书,我还非常话唠。但自从发现了比说话更好玩的东西之后就会把时间匀给这个更好玩的东西一些,那就是写东西。我很不好意思,连“写作”二字也羞于使用,是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没达到可以写出作品的程度。现在偶尔写点儿东西,纯粹为了好玩。
把想说的话用文字表达出来自有一种妙处。这算是我生活中的一项新发现。不管写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狗屎不如,但因为是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投入,也更开心。
我性格直率,有点口无遮拦,恐怕这辈子难以改变,越大越觉得少说两句是解决之道,不然不小心得罪了人自己还茫然不知。即使胆子够大不怕得罪谁,但莫名其妙让人不舒服总不能算作优点,而我又是希望自己有很多优点的人,所以如果憋闷想说,可以改为坐电脑前敲敲打打了。
从此以后想说的东西可以改为要写的东西,不得不说的除外。对自己也算一种成长记录——谁规定三十多岁就不能成长了?
发现写东西也会贪多。写得也太快。有时是来不及思考,更多时候是怕想到的东西会忘掉,必须赶紧记下来才放心。所以难免顾此失彼,不够周全。好在只是练习写字,不是考试,也不拿出去骗人,自然不必顾忌太多。
还发现刻意是种不好的东西。明明不饿偏要吃东西,只为了证明自己是吃货,虽然动机有点感人,但毕竟是“为了吃而吃”,有牵强之嫌,不值得提倡。就像“为了写而写”,如果有那个本事,给一个题目,坐电脑前就能文思泉涌自然令人羡慕,但想想自己达到那个程度显然还需苦心修炼数年。前提还得是一直喜欢这么写下去。
所以目前还需有东西外在植入,然后自然输出,有感而发最好。不要脸的说,这种时候真有。只恨自己没文化,不能多写一点儿,也不能表达得更淋漓尽致一点儿。可我有迫切愿望想要这么做。于是手忙脚乱的求救于看书。可惜“书到用时方恨少”,囫囵吞枣的看下去也不能解决基本功差的问题,还得稳妥一些才是上策。时时告诫自己看书切记“贪多嚼不烂”。反复说到这个,首先这话是俗语,也是我初中语文老师时时揪着我们耳朵唠叨的至理名言。
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姓张,已仙逝多年。如果他尚在人间,知道我快到他当时教我们的那种年纪又想起他的叮嘱并且决心身体力行的话也许会感到一丝欣慰——当时他是极偏爱我的。虽然他应该不会想到后来我如此不争气又没出息所以一直没敢去看望过他。可他偏爱过我,这是不争的事实。
世事总是那么难料。谁能想到他会从一个民办教师奋斗成县里实验小学的校长,又有谁能想到正值最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却因病离开人世呢。更难料的是我此时此刻会想起他,而且很有点潸然泪下的意思。
将来也许我可以专门写一篇东西来纪念他,他需要不需要我不知道,也许只是我需要也能算作一个充分理由了。
将来也许会写小说。因为我发现这特别适合思绪天马行空的我。作为一个时常内心狂妄的人,我是这么想的:看别人写的小说尚且五迷三道,如果自己写,沉浸其中,那感觉不是要迷死人了?把本不存在的人写成活的,他/她说什么做什么完全由我一手掌控,他/她的前生今世全看我心情,这......简直会疯掉好吗?
我为什么不可以乱来?好吧,是不能太过分,要有分寸才好。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创造一个东西出来就像自己生了个孩子一样了。过程犹如怀胎十月,种种甜蜜艰辛我自然可以体会,生完咋看咋喜欢,何况比生孩子更可掌控——我可以让它长成我最喜欢的样子,一开始长不成还可以改成。这太令人神往了。
看书去,学习去。实现理想不难,只要肯做;实现理想太难,所以才有挑战的激情。不知什么时候起,“独立思考”也成为我的自由女神了,我要向她狂奔过去。她大概等我很久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