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王圣主,皆虚心纳谏,以知得失,天下乃安。
语出《北史列传第十一》。意思是自古以来的那些明主们,都能虚心听取意见、明了得失,才能使天下平安。
我曾提到过“半截真理”的概念,意思是我们的史书上讲真理往往只讲一半,重起因和结果,总是有意无意或略略过程这个“方法论”。
我们常人也可以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问题是我们得首先如何判断不同意见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该怎么取舍?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听取意见,而是在众多意见中无法选择出那个最科学合理的。这才是最大的难处!
现在很多人说“选择大于努力”。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选择的关键性。史书总告诉我们——明主们能听意见、能选对意见。我们一般人听了意见却往往选错,这该怎整?
又比如,为人情世故计,我们都知道在办事不利的情况下应该尝试去送点礼。但应该何时去(对方上班时还是闲居在家时)?送啥礼(现金还是礼品以及额度价值几何)?怎样送(送至办公室、车库,还是自驾至对方家中楼下)?
那些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送就是了的,那是对方级别不够高。如果真是大腕,你试试看,前期工作做不细的,根本送不出去——收礼人不放心你啊!
其实无需回避,凡事都需“方法论”。大概是涉及的方法并不那么光彩,所以我们的史书向来极少记录。然而生活就是——我们必须讲方法。
也许上文举例不大适当,且以当下“口罩”问题为例:各种政策要求宗旨等相关话语说得很漂亮,但事实操作起来产生了多少矛盾?这其中固然有利益原因,更有很多操作方式方法不当的缘由——而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才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短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