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逍遥游》开篇讲到鲲鹏,言其大,后边说明的是积蓄的力量。事情分大小,做起来就会不同。小鸟有它飞翔的办法。想到,不要去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是鹏是蜩,一开始就注定了。也许是个努力的方法,但问题还是在思路的差异,难以改变。要知道容忍差异。
第二段,汤和棘的对话,像是把鹏与蜩的故事再讲一遍。但是下边阐述的就是另外一个看法了。普通人还是在乎俗世的价值观,迎合它。宋荣子可以分明的辨别荣辱和内外,这样他可以不急不忙,这其实算人精了。可列子比他还厉害,因为他就不在世俗的价值观里活,他可以御风而行了,看来成为了神仙一般,可庄子评价他还是没到化境,因为他有所待,这个“待”是普通人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宋荣子能明辨是非的能力,是列子能御风而行的天赋。庄子说,圣人无所待,所以可以无己、无功、无名。那么看来,这个最高境界应该是普通人也能追求的境界了,他比成为神仙都好。
第三段,分两部分。尧和许由的对话,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尧和许由在这里让天下,尧是什么样的君主,自然都知道,把许由捧出来,许由因为名实之辩,拒绝。恩,这好像还是第二段的例子,宋荣子变成许由了。肩吾和连叔的对话,则是普通人听说有个圣人存在而震惊的不相信的故事。连叔在这里变成了圣人的代言人,顺便在最后不忘把尧也批评一下,认为他四处拜访高人是忘记了自己居于治理天下的位置。求贤若渴不对么?儒家当然觉得正确。道家则未必。治天下和治理百姓是有区别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天下是中层领导。治天下只需要治理好中层领导就行。治理百姓那是一线的事情,处于治天下的人不应该过分干预甚至应该不干预才对。其实中层领导这个说法还是有点偏差,因为给具体化了,依着道家,天下不应该是个实体的存在,尤其在谈到治理的时候。
第四段,惠子和庄子的对话,这是《逍遥游》的结尾。主要的意思是无用以为用。世间没有无用的人、无用的物。无用和有用是对立统一的。不能主观断然。“用”,往往出乎自己主观判断,以人的观念判断“是非”很难不包含有私心。天地养育万物,以“不仁”,待之如“刍狗”,这是天地心,是大自然的方法,唯有“不仁”,才成就了“大仁”,“大仁”就是“万物并存”,就是“容忍心”,也是人心中,不常有之观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