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吴相对论。帝国的失落》这一期节目里,关于考核,吴伯凡先生说:
这些所谓先进的绩效考核工具没有发明之前,大家用的是比较原始的考核方式。那种考核方式看起来很简陋,其实它里头可能有一种很精确的东西。《社会动物》里有一句话:我们人类之所以比机器聪明,是因为我们能够进行模糊的思维。好的绩效考核,里面一定有很多模糊思维,它充分考虑一个人,一件事情的各种各样的模糊变量,最终能够把一个人。一件事进行相对完整的还原。而所谓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就有点像从素质教育倒退到应试教育。差别在哪里呢?在公司我是按照绩效考核这个指挥帮去完成我的工作,而不是说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绩效的人。最近,高考以后有些媒体做了好多调查,我看到一份调查很有意思,有一家媒体调查了湖南省历年二十多个高考状元,只找到其中四个人的比较明确的信息,其他人根本找不到了,泯然众人。而这四个人当中,有一个算是比较有成绩的,这个人别的特点都没有了,就是仍然字讲他是湖南省高考状元,已经三十多快四十岁了,还在讲那个事情。你看看这种高考的方式有多失败,我们现在的这种绩效考核体系有多失败。
人比机器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能尽兴模糊思维,可是我们的学校现在对教师实行的量化考核方式恰恰是要把人变成机器,让人放弃自己的强项(模糊思维)而去和机器的强项竞争,最后大家都变得像机器一样傻。实际上这类量化考核就是把考核变成了考试和评分。考试有一种内在的趋势,就是把思维程式化和机器化,因为这样会给评分带来方便,也可以使评分更标准,减少争议。你想想科举考试是怎样催生八股文的,就明白了。我们极少听说古代的优秀文章有哪一篇是考场上出来的 ,这和今日的状元难以取得真正的成绩道理是一样的,当一个人的思维被机械化了的时候,他的创造性难免被磨损。机器的主要特点就是没有创造性,它是很傻很傻的,它不会模糊思维,更谈不上有灵感。
然而你会发现,学校里这种量化评估如今仍大行其道,毫无收敛的迹象,甚至愈演愈烈。为什么?因为它确实有:“优点”一个是操作相对方便,省脑筋,对操作者智商要求很低。另一个就是不大容易引起争议,比较“客观”这对于管理者是很有利的。如果用模糊思维的方式评价教师,一方面,对校长的素质要求甚高,另一方面,评价结果会引起很多争议和矛盾。校长们本能地热爱量化评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我们在这里批评机械思维,称赞模糊思维,还有什么意义?作为校长,如果我们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用量化评估,但你的态度就不同了,想法就不会那样僵硬了,你就不那么“机器”了,于是贵校的老师,就有了更多的“喘息之机“这就是一种小的”解放“。作为一线教师,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遇上一个”机器型”的校长,也就能正确对待了。领导犯“机器”虽然我不得不跟着,但只要我心理明白怎么回事,我的思想就不会被“机械化”我不变傻,行动上肯定有些活气,起码我把自己的心灵保住了。这种老师如果多起来,学校就会有一种暗流涌动,最后那些机械化的评估就会被人们轻视,它的破坏作用大打折扣了。
我不相信人会甘心被机器奴役,我不相信人类的模糊思维会泯灭。
读后感: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高的地步,甚至会有那么一天也会产生情感,这个也是完全由可能做到的,只是要看当时的人类会是一个怎样的状况了。
还是回到当下吧,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是十分的原始,几十年来都没有多少改变。第一看你的学历,博士啊,还是硕士,本科。第二看你的业绩,有多少荣誉证书,发表了多少论文,或者培养了多少学生获奖。第三,看你教的学生的成绩如何。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唯独在学生成长的过程的影响有多大是无法 度量的。其实也算是一个附加值吧,不能看在以往的那种师生的情感的。也许很难再有那种体验了。
不过把事情看透彻以后,把外在的这些看淡,注重自我的成长,内在的充实,这比获取那些外在的利益和虚荣或者是人们的称赞和羡慕更重要的多。人生一切都将无意义,人生是一种体验,有些人喜欢对利益和欲望的追求,他们能获得快感。而另外一些人会更注重内在的情感的充实,还有对认知的提升,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等等。
我想我们人类的追求的趋势不会仅仅局限于科技的发达带来的外部的享受的体验。而是对内在,对人类特属的东西的挖掘。而在对外界未知的,或者在不断的创新中注入内在的东西,两者完美的结合。
现世当然离上面的这种状态还是十分的遥远,我们还在苦苦的挣扎于各种的束缚中,各种意义的表现,虚构的规则和想象中。我想我刚才的论述属不属于一种模糊思维呢?
懒得再对当前的教育对人的思维的束缚过多的评判了,看清楚就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