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景色秀美,令人向往。终于在一个秋季我来到四川成都。一踏入这块古老而历史悠久的土地,耳边响起的是导游讲述的古老故事,眼中见到的都是厚重的历史。
宽窄巷子之前我是闻所未闻,这也许源于自身知识的浅薄。宽窄巷子是有一段历史的,这是当年清朝八旗子弟来到成都时候的住所。
导游介绍说,宽窄巷子,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所到之处,都是一些古建筑,感到很新奇,有的是原始建筑,但大部分是仿古建筑。这些建筑窗户全是木制结构的、窗棂即细腻又美观。半个小时参观,我们照相和录像几乎是带着小跑进行的。
这里有中式建筑,也有小洋楼,算是中西合璧的两条巷子。走在这里,如同走进了一个历史的长卷。也许每一处住宅、每一堵墙或每一片砖瓦都曾经发生过一段或几段历史故事,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在历史的沧桑里。
在巷子外的大街上,排设着无数个由铝片镶制的刻字桩子,有一块桩子上书:“宽窄巷子作为当年的兵丁胡同,严格按照规章条例建成,每家每户都是同一式样的老官房。满族在入关前的住房建筑特点是‘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入关以后,其八旗兵丁及家属定居的房舍呈马鞍形,正间屋正中的一间房,开间尺寸略大于两边。”
宽窄巷子早已不见过往的纷扰,现在见到的是游客如织的祥和景象。
来成都是必到都江堰的。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南桥是五孔三条长廊的仿古建筑,长廊壁画非常鲜艳,让人赏心悦目。过了桥又经过都江堰大门,便进入了景区,
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圆形喷水池,正中间摆放了四根铁柱,最近一根铁柱上清晰可见“明万历四年造”字样。见“卧铁”石碑记载,方知这些铁柱叫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走过满目鲜花和各种植物及两侧有十二尊名人铜制塑像的 “堰功道”,过了晃动的铁索木板造的安澜桥,便见到一座小山与大山之间水流湍急,奔腾而过。大山底部嵌有“宝瓶口”3个字,这个宝瓶口就是当年李冰父子带领百姓劈山而成的引洪工程。这一工程用一个离堆把水流分开为内河道与外河道。
在这里我们还见到,建在一个亭子里边的“都江堰实灌一千万亩纪念碑”。
前行一段路便见到了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
鱼嘴这一景点,十分形象。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昂头于岷江江心,将岷江分为内外两江,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农田,西边的外江则用于排洪。
都江堰是由三个主要的水利工程组成,如果把都江堰想象成一条鱼,那么鱼嘴处就是鱼的头,飞沙堰就是鱼的身子,而宝瓶口,则是鱼的尾巴。都,成都;江,岷江;堰,堤坝。这就是都江堰名字的由来。
返程中,几家店展示的“乌木”,形态各异,光滑黑亮,有的还被雕刻为寿星像,引人注目。据介绍,“阴沉木”蜀人称之为乌木。它是三千年以远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壳运动,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地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而形成的,故又称“炭化木”。历史悠久,稀有珍贵。古人曰:“家有乌木半方,胜过黄金一箱。”
都江堰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一处珍贵而丰富的历史遗产,也充分表明了李冰父子的智慧和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归根结底,历史是伟大的人民创造的。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