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迷茫,找不到方向。觉得一切声音都是噪音,扰乱我的心神,不能平静下来。大概是受了《瓦尔登湖》的影响,那时候非常想找一个地方,一个人待一段时间。或者找一个寺庙,做一段时间义工。以此来“修行”,想借着这样一段没人打扰的时间来找到方向,找到自己。
最近感觉到,有这种想法的人越来越多。社会越来越浮躁,速度越来越快。好像大家都想在修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可是有时候我们所谓的修行只不过是逃避现实而已。可以说大多数人的修行都是如此。找一个远离社会关系和琐事纷扰的地方,思考。
然后很多人以为参透了生活,可是,再到“尘世”中的时候,又恢复了以前的思维和习惯,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们以为自己是卢梭,可我们也可能成为村头的二傻。
因为任何脱离了实际的思考都是白费力气。这就好比有时候已经在脑子里开垮了一家上市公司,可是身体却还在马桶上丝毫未动。我们什么经验都没有得到。
有一段时间,看了大量的成长类书籍。真是看书都会,一做全废。
修行是有了一定的阅历后,找一个没有打扰的地方,时间用来专心复盘,总结。给自己加油充电,整理自己,然后继续上路。
可是没有多少阅历的修行,只能算换一个地方蹉跎。任何分析都要基于一定数量的样本,在样本量不够的情况下,是得不出什么有效结论的。
没有多少阅历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积累大量经验。实实在在的,而不是脑子里想象的。
去和困难碰撞。缺钱就想办法挣钱,不停试错。有人际交往的困扰,就去学沟通,然后练习。迷茫了,困惑了,去找高人指路,找职业教练咨询,看书,然后不停的寻找。有情绪了,影响自己的行动了,就练习专注在事情上的能力。
总之要一直行动,行动,直到用尽了所有的力气,找了所有的办法,都没有答案。
大部分人的努力程度还不足以拼天赋。那大部分人的阅历,也不足以用力气总结。
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找到解决的办法。问题解决了,心就平静了。
生活不易,有时候真的需要逃避一下,这不是懦弱,而是正常的休息。坦诚面对我们的想法。不要用修行作为借口。
我以为的修行终点,是内心的平静。让内心平静的方法,是专注当下。认真吃饭,认真工作,认真休息。这其实是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锻炼我们关注当下的能力,是最好的。我们最后,终将还是要回归我们的生活。
我们总以为自己要找的,在很远的地方,要走很远的路,克服很大的困难才能得到。我们盯着路,不停走啊走,却忘了看看脚下,看看周围,其实自己要找的,就在身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