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第二遍看《我不是药神》,走出电影院以后,心里仍怅然若失好久。因为对剧情的发展已经了然于胸,所以当面对那些被称作笑点的镜头:初次到访神油店的吕受益摘下三层口罩、刘牧师絮絮叨叨地在与印度药商的对话结尾添上一句“God bless you”、黄毛破天荒剃掉了头发露出光溜溜的脑袋,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忍俊不禁的时候,我心里却掠过一丝叹息。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完整性极强的、成功的商业片,它让我对国产电影再一次充满惊喜,让我对中国电影工业的未来增添了一份信心。
我最想讲的是电影塑造的人物。在《我不是药神》里,每位角色有棱有角、有血有肉,通过神情、语言、动作,不胜枚举的细节,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让我产生共情。
徐铮的表演堪称完美。初期的神油店小老板,中年焦虑的人生输家,他几乎总皱着眉。当他一勺一勺地喂卧病在床的父亲菜粥时,当他从钱包里掏出二百六给儿子买球鞋、然后漫不经心地一口吃掉剩在盘子里的肉馅,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辛酸和无奈。到后来,在缝纫厂里和周一围的那场对手戏,几分怕被看穿的心虚、几分“破罐子破摔”的无畏,实在是拿捏有度。从为了赚钱决定走私,到怕坐牢将进药渠道拱手他人,再到最终不惜亏本贩药的救赎,程勇这一角色完成了属于他的蜕变。
其他人物又何尝不让人感慨万千。思慧朝着经理大喊“脱裤子”后眼里深深的落寞、进入急变期再见程勇的吕受益说“吃个橘子吧”惨淡的笑、刘牧师揭露张长林卖假药时的义愤填膺、彭浩最后的一句“痛快了”以及那个帅到炸裂的歪嘴笑,甚至是张长林受讯时的装疯卖傻,或许只是一个瞬间,却能让我的心随着影片中的人物一起跳动。“惊鸿一般短暂”,却永远地记住了。
讲讲观影两遍不同的感悟吧。第一遍看完电影,我脑海里的关键词是“英雄主义”。后期的程勇,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当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卖五百块”的时候,我知道,他是真的决定做“救世主”了。当思慧在各大病友群里发出讯息、收到接连不断的回复,当“希望”二字渐渐放大至充满整个荧幕,当画面中出现了无数张戴着口罩的病患的脸,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我不知现实里的陆勇救了多少白血病患者,但他确实是他们的“药神”。无论是在影视作品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有这样的一群人,让我们热泪盈眶。他们身上自带“英雄主义”的光芒,他们代表着人性最美好的一面,他们守护着人们的安然无恙。他们是黑夜里的星辰,沙砾中的珍珠。他们在黑暗的世界里发出熠熠光辉。
然而第二遍以后,我看到的是主线故事以外的人们。在程勇入狱的三年里,那些病患怎么办?他们能撑到格列宁进医保的那天吗?失去丈夫的“弟妹”怎么办?思慧是不是还要被迫去跳钢管舞?黄毛的父母还会偶尔想念起他们的孩子吗?再伟大的英雄也救不了所有人,正如《我不是药神》的英文片名“Dying to survive”,我们常常忘记了,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如果你让自己沉浸在这种无力感之中,如果你细细回顾生命里的所有无可奈何的时刻,你会觉得,人生实在是太艰难了。我曾经在某个深夜读完了那篇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难过得说不出话来。生命好脆弱,人生好无奈。生离死别的痛楚、求而不得的怨恨,所有的这些都有可能吞噬我们,在命运面前,人类仿佛不堪一击。
可是啊,我们仍愿去相信,我们不得不去相信,这个世界里遗憾与美丽并存。我们没有神的光环,你我皆生而平凡。在漫长而短暂的生命中,我们唯有选择勇敢地放手一搏,唯有努力地过好自己的人生。我们承认自己多么平凡,多么渺小,多么脆弱。可我们活着,我们奋斗着,然后无悔。
最后摘录两句文字,与大家共勉: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平凡的世界》)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