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清明节,我们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清明节,我们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作者: 黛米说说 | 来源:发表于2020-03-30 08:39 被阅读0次

“ 在死亡方面,我们一直是小学生水平。要么哭天抢地,过分渲染;要么涂脂抹粉,死亡‘喜剧化’,就是无法好好正视它。

前不久,一首《方舱医院真神奇》的歌曲登上了热搜,视频中的小朋友,化着浓浓的年代妆,用欢乐的表情,演绎着对于方舱医院的赞美。

不少网友反馈,看完后倍感恐慌,对于刚刚经历生死搏斗的人们来说,很难笑得出来。

在随后的采访中,创作者解释自己的初衷,作为一首儿歌,希望给孩子们传递正面积极的情绪,听上去合情合理。但问题是:

01

     避而不谈,真的能降低恐慌吗?

电影《头脑特工队》中,小女孩莱莉从小在明尼苏达州长大,温馨的家庭、亲密的玩伴、有趣的冰球,童年的记忆让她快乐无忧。

直到有一天,莱莉跟随父母搬到了旧金山,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新家的狭小、校园的陌生、友情的失落都让莱莉无所适从,那个从不知忧伤为何物的女孩,开始郁郁寡欢。

莱莉的头脑中有五个小人,对应着快乐、忧伤、恐惧、厌恶、愤怒五种情绪。

起初乐乐总是试图控制头脑,因为她相信快乐是唯一有用的情绪,孩子就不该烦恼。

所以每当忧忧试图拿起记忆球时,乐乐都赶紧阻止,这让忧忧倍感挫败,觉得自己是多余的。

乐乐使尽了浑身解数,想让莱莉重新开心起来,却一次次失败。

小女孩不仅没有开始振作,反而愈加消沉,那些不被允许的忧伤,咬噬着她的快乐,莱莉变得冷漠而孤僻。

曾经带给她无数回忆的性格岛,也逐个塌陷了。

影片接近尾声时,乐乐终于意识到,自己不是万能的,此刻莱莉最需要的是能够表达悲伤的忧忧。

她郑重的将记忆球交到了忧忧手上,小女孩冰封多日的情绪恢复了流动。

她不再掩饰,在家人面前放声大哭,诚实的说出,“告别过去,我真的很难过”。

当一家人流泪拥抱时,莱莉真正被治愈了,头脑中濒临死亡的性格岛也再次活了过来。

如同心理学家布琳布朗所说,当我们麻痹那些脆弱、悲哀、耻辱、恐惧时,也麻痹了欢乐、感恩、幸福、创造的可能。

而唯有这些情绪被看见和允许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拥有前行的勇气。

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是国人心头的阴霾,大人们言谈间的严肃和沉重,种种突如其来的生活改变,不可能不被敏感的孩子们捕捉。

刻意把悲伤化妆成为欢乐,不仅不能降低恐慌,反而会让孩子们陷入到更深的困惑与迷茫中。

02

 —

缺失死亡教育,

我们还将失去什么?

生死这样严肃的话题,孩子们能够接受和理解吗?

儿童心理学家M. Nagy研究发现, 3~10 岁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存在3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为死亡只是短暂的分离,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

第二阶段:认为有些人,比如英雄、幸运的人,是不会死的。

第三阶段:认为死亡不可避免,它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

事实上,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

比如,漠视自己的生命,认为死一死也没什么大不了。

根据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而自杀的起因,往往并非什么惊天大事,而是日常的小事。

从未意识到自我的珍贵,让这些遭遇挫折的孩子们,选择过早的结束生命。

没有成人告诉过他们,即便受伤、失恋、犯错、没考好、被孤立…..拉长一辈子,都不算什么。

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或早或晚将会经历黑暗森林,只要不放弃,终有重见光亮的日子。

重要的是,要相信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情。

缺乏对于死亡的感知,也会带来我们对他人尊严的随意践踏。

电影《少年的你》中,看似乖巧的“优等生”魏莱,持续对同学进行欺辱,导致了同窗胡小蝶的跳楼自杀,也让陈念生活在极度恐惧中。

影片让许多经历霸凌的青少年感同身受,也让校园暴力更多的进入公众视野。

原来青春不只是明媚的朝阳,还有残酷的暗夜。

那些肢体和语言上的持续攻击,真的会导致无辜他人的持久创伤,甚至死亡。

固然霸凌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匮乏死亡教育,因而缺少对他人感受的同理心,没有对不同生命的接纳与尊重,却是不容忽略的因素。

03

该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

面对死亡的态度,恰恰映射出我们的生命观,真诚真实,不刻意回避,也不过度渲染。

不同年龄的孩子,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会有不同;性格各异的孩子,对于死亡也有不同的理解。

在堪称儿童经典读物的绘本中,死亡是一个从不回避的话题,这方面的素材有很多。

比如《一片叶子落下来》,讲述了树叶弗雷迪的一生,他经历了四季更迭,重归自然母亲的怀抱。

《獾的礼物》里,备受大家喜爱的伙伴獾,在安静的冬夜消然逝去,大家悲伤的不能自已。

直到发现,他们保存着獾留下的很多“礼物”,比如剪纸、溜冰、打领带、做姜饼……这些都是獾教会他们的。

那些共同的记忆,让獾永远活在他们心中。

《活了100万次的猫》中有一只活过无数次,也死过无数次的猫,他不关心任何人,也不在意死亡。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一只美丽的白猫,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热情、等待、欢乐、悲伤……

白猫去世后,他也再没有醒来。

这些富含哲理的绘本,成为与孩子对话的最好通道,让他们读懂了死亡背后的生命与爱。

而这些浓缩了成人智慧的艺术作品,也会不断提醒活着的人,什么是最重要的。

如同《寻梦环游记》所说,真正的死亡是遗忘。

而只要拥有爱和记忆,逝去的人就依然“鲜活”。

《爸爸的围巾》里失去爸爸的阿蒙,每天戴着爸爸的围巾,那如同包裹着他身心的春意,心底蔓生出自信和勇气。

《爷爷变成了幽灵》的故事里,小艾斯本最爱的爷爷去世了,妈妈说他去了天堂,爸爸说他变成了泥土,艾斯本难以接受,直到爷爷变成了幽灵,他们拥抱流泪,分享过去。

在好好告别后,小艾斯本终于放下了,对爷爷日思夜想的悲伤。

这些笑中带泪的故事,并不会给人丝毫的恐惧,相反会在心底燃起爱和勇气,深切理解活着的意义。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被称为20世纪的奇迹,纳粹时期他作为犹太人,全家人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

也是一次次直面死亡的极端经历,催生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去创造价值;去全身心的爱与付出;去接纳不可避免的痛苦。

“好好活吧,如同我们已经虚度前生,如今又将重蹈覆辙。”

                                  与你同行,一起成长

相关文章

  • 清明节,我们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在死亡方面,我们一直是小学生水平。要么哭天抢地,过分渲染;要么涂脂抹粉,死亡‘喜剧化’,就是无法好好正视它。” ...

  • 清明节,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一直很想写这个题目,原因是一个姐姐因为意外突然离世,留下一个五岁的男孩,大家都在竭尽全力地试图将“妈妈离世”这件事...

  • 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女儿才五岁半,这一天,她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就问我:“人老了会死掉的?” 我看看女儿,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

  • 悲伤的情绪如何宣泄?看到最后瞬间泪崩!

    今天是清明节,或许你正带着孩子回老家扫墓。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怕是我们都难以逃避的事情。 关于死亡的绘本很多,我最...

  • 跟孩子谈死亡

    来,原声念一遍给孩子——“妈妈我跟你一样,也认为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让人恐慌的了。有时我担心你的身体,或者我自己的身体...

  • 跟孩子谈死亡

    今晚睡前给孩子读绘本《生命是如何结束的》,绘本里的内容从一只猫咪的自然衰老死亡,到人类的生老病死。 孩子听的很入迷...

  • 清明节如何跟孩子谈生死

    面对那些来自孩子的,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最基本的,告诉他们实话。孩子们有在一开始就知道真相...

  • 清明节,我们怎么跟孩子谈论死亡?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后会怎么样?” “我死了,会不会有另一个我?” 每逢清明节祭扫先烈, 孩子总是好奇什么...

  • 逆袭行动86/365

    刚过完清明节,好些爸爸妈妈会对孩子讲解关于清明节的事,就会提到死亡。 对于年幼的孩子,关于死亡教育,如何更好的讲解...

  • 清明节该如何与孩子谈死亡?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清明时节,你会带孩子去扫墓吗?当ta问起来,“爷爷奶奶去哪儿了”的时候,你会怎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清明节,我们如何跟孩子谈死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xrm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