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某秀才,家境贫寒,家徒四壁,经十年寒窗苦读,终中状元,一朝飞黄腾达,门楣显耀。乡下老母闻之,欣慰之至,喜极而泣。母念儿之多日,欲入京看望,拄杖蹒跚履步行之数日及至儿之府邸。母心切切,秀才却拒之不见,并差家丁以钱财打发。当朝皇帝得知此事,下旨将其罢官免职,此生不得复用。
我一直记得小时候母亲编造给我的这个不实故事,也一直铭记母亲的教诲:孝亲敬长,德之本。不孝之人,再大本事也是没本事。”
02
何为“孝”?“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
“孝”字足以贯穿泱泱五千年中华历史。
如何行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现在人也基本认为孝顺父母就是尽到赡养的义务,让父母衣食无忧,能够安享晚年。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品质提升,我们做的最多的往往只是给予父母物质上的享受吧?
常年奔波在外,只是会按期给父母寄生活费,以为这样就是孝顺;许久不曾归家探望,只是会买一些当地特产寄回家中,以为这样就是孝敬;我们长大了,开始学会独立自主,对父母的依赖也少了,也学会说“谎”了,总是在电话里和他们报喜不报忧,以为这样就是体谅亲恩……不知何时,我们开始把他们排除在我们的生活之外,总是一副成熟模样,父母的叮咛嘱咐,我们总是回之以“爸,你别管了,我知道。”、“妈,我都这么大了,你还瞎操心。”
前些年,农村的年轻人多半会在成家有了孩子之后,把孩子留给老人照顾,然后小两口外出打工挣钱,老人悉心地照料着自家(外)孙子、(外)孙女,虽然很累也还是满满的喜悦开怀。而近几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在有些地方,城乡差距似乎也越来越小了。村里的小年轻也开始注重生活的精致程度,生养孩子也愈发讲究了,这样一来,老人以往几十年的生活经验,育儿经验,在年轻人看来简直荒诞。不是觉得喂食孩子的方式姿势有问题,就是觉得给孩子吃的用的东西不健康不卫生……老人说以前就是那样养儿育女,儿子闺女不也长得俊俏漂亮,健健康康吗?双方做派观念达不成一致,又会激化出一些矛盾。而生活在城市中的,老人与儿女的矛盾还会更多的涉及到孩子教育的问题,情况或比农村更甚。可最终,做出妥协的往往还是我们的父母。
有人说,父母年纪越大,越是听话得像个犯了错的孩子。是啊,于是,老人看着自己的宝贝(外)孙子、(外)孙女,却不敢轻易施手招抚了,唯恐自己做得不好,给我们添乱了。而此后,你又会发现他们其实也并没有很听话地按我们说的“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就歇着吧”、“放那吧,一会儿我做”等等的话照做。他们默默地学习,试图做得和我们一样“专业”,还是希望能帮助我们一些,减轻我们一些负重。
03
其实,老人害怕的不是孤独,而是突然觉得自己没有用了。所谓“百孝不如一顺,百顺不如一用。”
高中时代,我曾经就“孝顺父母,就是让父母觉得自己有用”一论题,和同学展开激烈的辩驳。
同学说应该时常请求父母为我们做些事,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有用。
我则讲如果我们越来越独立,越来越能干,父母会为我们感到欣慰。
就此,我们争论得不止不休,当时还觉得那位同学竟会有那般想法,真是脑子进水。而如今,我终于意识到是自己错了。
前段时间,我妈来电话说想来我家住几天。我一听甚至欢喜,还嘻嘻哈哈跟我妈讲:求爷爷告奶奶的,请你比请菩萨都难呐。让你来,你总是光答应,不行动。这次咋下定决心了?”
我妈却说“我也没啥事儿,去弄啥呢?这次去也住不长,我就去看看恁,都挺好我住两天就回来了。”结果真是来了两天就非要回家,说是因为受不了在我家“地面干干净净的不需要拖”、“屋里摆放的井然有序的不需要收拾”等等诸如此类的闲。
姥姥有六个儿女,常年跟着我二舅住,平时很少去四个女儿家走动。但是,每年收麦子、掰玉米的时候,姥姥总是要挨家地串一遍亲戚,还都会小住几天。小时候我总是不能理解,为什么平时接她来我家都肯来,非要在“五月人倍忙”的时候来,我那时候还觉得姥姥纯属是给我妈添麻烦。近些年,我才明白,其实姥姥那些年纯碎就是来给儿女帮忙的。平时之所以请着都不来,或者即便来了也住不了两天就提出要回家,是因为“嫌弃”在我家太闲,说我妈啥都不让她做,她农村一老太太在家还能这擦擦那抹抹,总是有个事儿做,在我家就剩吃吃玩玩了,觉得自己跟废人似的。而这几年,我妈时常把姥姥接到家中照顾,一住就是个把月,虽然姥姥还是心急想回家,但也不像多年前那样强硬了。因为年龄确实大了,她也知道自己帮不上多大忙了。
邻居家的一位爷爷是我村出了名的暴脾气,整日里不苟言笑严肃脸,身形瘦削,看着弱不禁风,其实是一副傲骨,从不服老。还在世的时候,八十多岁了,还拿着锄头、铁锨去地里干活。儿子儿媳不让他去,总说他:你年纪也大了,别干啥都逞强,万一摔了磕了碰了呢,有吃的穿的,管那么多闲事干啥?啥都不指望你做,你注意着身体就行了。”爷爷一听这话儿总是发着火地跟他儿子儿媳吵吵:我干点儿活儿,好消食儿,吃饭也能多吃点儿”。后来我邻居那叔、婶劝不动他,又担心他身体吃不消,每每爷爷的女儿,按辈分讲,也就是我姑,来家里看望爷爷时,叔叔和婶子总说爷爷年纪大了,糊涂了似的听不出来好赖话。后来,我姑就把爷爷接她家去住了,一看见爷爷忙活就叨叨他一顿,让爷爷想往哪转悠往哪转悠,就是不让干活,重活儿更是摸到不让摸。结果,第二年春天,爷爷服了药,离世了。
所以,我并不是很同意那些认为父母为儿女操劳忙碌一辈子了,该到了享福的年纪了,就什么都想代劳,什么都不让父母做,所有的家务自己都承担了,所有的大事小事都自己扛了的做法。
04
生活,也是一种习惯。父母多年来养就了一双闲不住做活的手,突然有一天,你告诉父母“爸妈,你们什么都别做了”,他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自己没做好,自己没有用了。一旦产生自己没有价值的这种忽然间失落的想法真的是很可怕的。人年纪稍大点,心态更是重要,心情不舒畅,沉沉闷闷,郁郁结结的总是会出事儿。
每次我跟父母打电话,总是会说让他们做什么都悠着点儿,一时半会儿做不完就歇会再做,要量力而为。我父母总连连“嗯嗯”地说:“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健康就是儿女最大的福分嘛,我们懂。”你看,其实,父辈人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不自量力”,他们也没有很顽固地觉得自己还是年轻力壮,无所不能。只不过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一样而已。我父母是这么跟我讲了,或许你父母只是还在做着自己可以做的一些事情,而没有跟你说他们会注意着点儿的话,就像我那位爷爷,挥锄舞锨也并不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故意跟谁唱反调,然后盼望着自己出点儿什么事故给儿女增加负累。他一向身体硬朗,每天很早就起床锻炼身体了,我想他所做的只不过也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儿,如果真的挥舞不动,恐怕他也不会逞强地非要去田里劳作。
05
有些人觉得父母含辛茹苦一辈子,年迈了就该歇着享受儿女的侍奉,而有些人却是总觉得父母给他们做的不够。
富甲一方的有几个?万贯家财的有几个?还是普通家庭居多啊。但是,特别是家中是男孩的或许更有体会,父母为了将来给儿子买一栋房子,一辆车数年数载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劳劳碌碌,奔波受累,后来儿子终于娶上了媳妇,才敢稍稍松口气,真的是不容易。所以,别再总是指望着父母为我们做些什么,或者觉得父母就该为我们做些什么。他们想做的、能做的,就遵从他们的意愿好了。不想做的,不能做的,我们去做了就是了。
我们提供给父母物质上的享受,给予的心理上的安慰,甚至是佛教讲及的孝顺最高级别之引导父母有正信,远离烦恼颠倒,永断三途之苦,恐怕都不及让父母做点儿他们想做的,能做的事儿而觉得自己还有用,有价值而感到心里踏实安稳幸福来得实在。
所以,如果你够孝顺,想要尽孝心,就让你的父母帮你做点儿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吧,不要再以你的评判标准去衡量他们可不可以做什么,而无意却又霸道地剥夺属于他们的某种快乐了。父母心情愉悦,心态年轻,精神饱满了,身体健康了,不就是我们作为儿女最大的福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