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外国人在上海做了 15 年生活方式媒体,他们到底都经历了什么?_好奇心日报 http://m.qdaily.com/mobile/articles/41346.html?share_from=app
SmartShanghai 的撰稿人 Christopher St. Cavish 花了 16 个月,去了 52 家上海小笼包馆子写出了这篇文章,每次吃小笼包都带着一些古怪的器材:一台电子秤,一把双脚规形夹和一把理发剪刀。Cavish 还自己研发了一个公式:(馅+汤/皮*100)。他计算出小笼包的结构工艺,得分低的不予推荐。
很显然这不是中国人通常评测小笼包的方式,诸如“皮薄、汁多、馅大、肉鲜”之类的描述不见踪影,科学计算取而代之。
Alex是个看起来有些腼腆的德国人,但实际上可能有点固执。迄今为止,他没有回复过自荐信超过 3 行字的求职邮件,“300 字已经足够能告诉我你是否适合这个工作了……如果你给我的第一封邮件就让我觉得你很无聊,你的文章得有多无聊啊。”
无论平台如何演变,Alex 对高质量内容的坚持不曾变过。他执拗地认为翻看图片堆积的热点新闻或是八卦根本称不上是“阅读”,“人们是在消化内容,但是他们读的不多。” 他认为“阅读”仍然是一个个文字组合起来的想象空间,新闻报道必须是背后有真正价值的故事。
在这个基础上,文章还必须是“有用的、好笑的、且有趣的”,以及,“要么第一个报道,要么比别人写得更好”。
中国读者当然可以看到充斥屏幕的同类信息,不过 SmartShanghai 的“外国人”视角会提供一些“皇帝的新衣”般的观察。这种魅力曾经让中国那些致力于非虚构写作的人们孜孜以求。
至于“好笑有趣”,倒是比“有用”难得多。
“上海充满了严重且顽固的迪士尼狂热,就好像某种形式的疟疾,凡是和迪士尼搭边的东西就像一座金矿”;“坐在芭比上,从人民广场驶出来我立马感受到了纯粹的梦幻体验,我们遇到了交通阻塞”;“这个汉堡吃上去就像是海洋的精华被某人的脚趾甲紧紧包裹着,像磷虾、软骨和脚汁。脚汁还顺着我的胡子流了进去…”
“这间酒吧总能带来逍遥的一夜。在你周围的,是一群你永远不想加他们微信的人。”
Morgan 用“异端、不按常理行事”形容自己。他看上去就像个摇滚明星:爆炸式的蓬松卷发零乱地披散在肩上,络腮胡和卷发完美融为一体,两只手臂上纹满了颜色丰富的刺青。
在成为主编之前,Morgan 是一个朋克摇滚乐队的贝斯手。SmartShanghai 编辑部成立初期,他工作日写文章,周末就去中国各个城市巡演。
在中国,也有为 NPR、《纽约时报》这类大型新闻媒体工作的驻外记者,但 Morgan 并不羡慕他们,他半开玩笑的说:“他们超无聊的,我们不一起混”。
“公正就是公正,我们不会改的,绝对不会,从来不会。”
如果有纠纷,作为主编的 Morgan 会出面解决,解决方式是:“ 我会说对不起,你想要一个拥抱吗?”
Alex 并没有很焦虑。在德国人眼中,SmartShanghai 是“成功”的——德国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你的工作能让你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SmartShanghai 也一直保持“还 ok ”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