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脑,铺天盖地的‘’阶层固化‘’迎面扑来,大意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通道已被堵死,这使许多年轻人感到绝望,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走进了宿命的陷阱。
客观地讲,当下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起码在政策层面上没有以出身论英雄,市场经济给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使许多平民子弟脱颖而出,但也有一部分还没突破阶层的藩篱,究其原因家庭和环境的制约不可小觑。
我从同学的境遇略加分析,可看出一些端倪。我生于1962年,我的初中同学有120人,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3人,一个本地校长的儿子,一个大队书记的儿子,另一个就是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母亲文革被迫害下放农村,我也自小在农村上学。我们考学是在1979年,全凭考分录取,没有后门可言。后来我想,其他100多个同学比我笨吗,也不尽然,为啥没上大学,为啥不去抓住在那个年代唯一能改变命运的机会,我想来想去,可能是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努力,这与家庭环境和观念有关。
我第一年高考是中专分数线,父亲果断让我放弃填报志愿,复习再考。第二年是大专分数线,再次放弃。直到第三次考上本科大学。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那时候家里很困难,姊妹六人,我是老大,爷奶上了年纪,经常断粮。那个年代即使考上个中专也很荣耀,但父母不满足,我也不甘心。父亲让我再考的原因是说,我是老大,要给弟妹带个好头,也许真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是大学毕业,孩子怎能只是中专。没有父母当年的支持,我不可能当上大学教授。有时一念之间,就会改变人的命运。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可看出父母的境界和价值取向会强有力地影响孩子的走向,所以阶层固化也有家族的惯性。
我高中同学考上大学的有80多个,但走出国门的只有两人,我和另一个同学,他爸和我父母是大学同学。我常想是巧合吗?其他考上大学的高中同学,为什么没想到出国?是不是和父辈的隐形影响有关。如果说上大学受家长影响比较大,那么走出国门完全是自己的意志。出国的动机很多,但有一点我们可能是相同的,就是为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父辈为我们创造好的学习工作的机会,我们再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一代比一代起点更高,这样就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根据自身的境遇做案例,可能有点以偏盖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阶层与代际影响是有关系的,同时我们也惊喜看到,阶层向上游走的通道是畅通的,只要你努力向上,没人硬拦你,关键在理念和眼界。就我个人而言,考大学和走向世界,没有猫腻,全凭光明正大地努力争取!所以阶层固化首先是思想的固化,只要更新观念,努力奋斗,寒门照样出贵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