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进入初级研修之前,都是在因果关系中活着,去学习一定会为去学习找到理由,失败了去为失败找个理由,甚至是多个理由。

那么是先有因,后有果呢,还是先有果,然后再去找一个因呢?
例如,央视著名主持人芮成钢,会多国语言,在央视独当一面,是很多人年轻人的偶像,当他风光时人们会说:这个孩子从小就很优秀,懂事,所以他的人生很出彩,前几年他因为一些政治事件坐牢了,人们会说:在花花世界里,没有经得起诱惑、没把握好自己。人们之所以这样说,都是先看到了结果,然后再找到原因。这种归因告诉人们:一个人今天好,明天好,将来就一定好,其实不一定。但人们的惯性思维模式,往往是先看到果、在去找因。这样的思维往往过于苛刻,活生生的人又不是神仙,不能出一点差错,哪天不好了,后面就完蛋了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