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几个月之前看过的一本书,每本书都会让人或多或少的产生一些想法,称之为:读后感,把他人的经历与自身经历相糅合,变成自己的观念;也许,书,应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获得新知识的方式。

林徽因,诗一样的名字,也曾听闻她诗一般的感情,渐渐地对她产生了好奇,读她的作品前,我想先去了解她的一生,于是在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传记,读之…
孩童时期的她就很喜欢浪漫的事物,得了水痘,却因别称“水珠”而觉得美好并为之骄傲,也许文艺是先天就扎根在她骨子里的;林徽因的祖父是当时的进士,在浙江一代做官,十分重视教育,父亲林长明从小就打下国学深厚的根基,并受到了新学的启蒙,徽因两岁时,父亲赴日本留学;她的母亲出生经商之家,没受过教育,既不懂琴棋书画,也不善操持家务,这让善诗文、工书法、儒雅风流、才华超群的林长民一直冷落遗忘着她的母亲,这该是徽因儿时最难过的事了,也因如此,她懵懵懂懂的察觉,精神慰藉才是夫妻之间最好的防腐剂吧;如同祖辈一样,她也接受着英国贵族式的教育,英文是必修课,16岁时,她陪同父亲远赴伦敦,一人在家时,为了提高英文,她开始阅读外国文学,读原著让她更加体会到诗文的乐趣;后期学习建筑,功劳当属徽因的建筑师房东,房东告诉她什么是建筑,也时常带她去写生,让她慢慢领悟,敏感而细腻的徽因又在这些景色里,察觉着她认为的美…
在伦敦,徽因认识了徐志摩,他们聊天侃地,无话不谈,志摩对她心生爱恋,其实徽因又何尝不是呢,但从小就在不完善的家庭中长大,她不可能去破坏志摩的家庭,家人也并不赞成林家大小姐嫁给一个有妇之夫,她也只能珍藏这份感情,然而志摩还是不顾劝阻的结束了他6年的婚姻,但并没有换来和徽因的相守,其实,不论志摩遇见谁,他都会离婚,因为他骨子里的浪漫是无人能及的,但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而已,这却是饱受争议的。
徽因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从小就认识,并受到家庭的安排,两人相约赴美留学,在徽因的影响下,思成也学起了建筑,由于性别要求,徽因学的是舞美,选修建筑,完成学业后,梁启超已为他们计划好,先度蜜月再结婚,环游欧洲多国,自然,那里的建筑让他们流连忘返。
徽因跟思成既是工作伙伴,更是精神相通的朋友,她也曾为生活的琐事烦恼过自己的一事无成,也真实袒露,她同时爱上了两个男人,但思成都给予了她高度的选择自由,这难道不是人们在追求的婚姻吗?生活的琐事、身体的病困、战乱的流连,并没有让他们放弃建筑,相反,为国家的建筑职业开拓了另一番景象。
其实,通过徽因的故事,不难发现,她的教育观念是传承性的,她幸运的接受了新旧文学,前20多年,她应感谢她的家庭赋予她的观念,这之后,她应感谢自己,无论自己爱的人、喜欢的文学或是毕生建筑事业,大方向中,她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当下的我们呢?互联网高科技下的我们越来越浮躁,也许是通过网络看到了更多有成就的人,发现自己的渺小和一事无成,老古人的千年精髓,在我们小时候也被现代化教育所取代,并没有过多的涉及,一味地“与时俱进”让我们越来越遗失了内心的感受,事情不应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吗?生活不应是慢条斯理地体会吗?一切的商业化,把人们带偏了轨道,心里疾病和身体疾病患者越来越多,却不自知…
步子迈小一点,扎得稳当些,慢慢享受生活,而不要激进着只看到一地鸡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