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有逝者永远17岁”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初中,很清晰的记得当时的我,匆匆为了赶着交老师布置的每周两篇阅读笔记,胡乱摘抄看着顺眼的字句。瞥眼看到“唯有逝者永远17岁——《挪威的森林》读后感一则”,不知怎的,仿佛忘记还要赶作业的我,愣愣的盯着这几个字眼起了一身鸡皮疙瘩。那时的我,似乎还没有发觉那身鸡皮疙瘩或许是自己对死亡的凝视。
- 那个腼腆少年自杀了
高三那年,因为特长生准备艺考,我在外地准备考试。为了方便联系,父母给我备了个只有通话短信功能的小灵通。
某日清晨起床,屏幕的光因为闹铃熄灭的前一秒,显眼的“未接来电 21” 。下意识抓起手机查看通话记录,全是我朋友偷偷带到学校的小手机拨过来的电话,担心是出了什么事,我慌忙的回了过去。
“ 喂,喂,你终于起床啦。”
“ 啊,怎么了?突然打这么多电话。”
“ 出事了!你还记得W吗?”
“ 记得啊,他怎么啦,你搞这么吓人。”
“ 他跳楼自杀了!”
“ 啊?!!”
脑袋轰的一下,仿佛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W是我们初中同学,个子很高,腼腆温柔的大男孩,我们初中常开他的玩笑,问他上面的空气新不新鲜,他也总笑咪咪的的回复着:可能今天太多人没洗头了,空气不太新鲜。大部分的初中同学也升入了同样的高中,他也是那大部分同学的一份子,高中因为大家不同班,平时撞见了我们还是会照常开着烂梗的玩笑话。可是谁也没想到高三那年,他离开了。
死因传言有很多,有的说是为情所困,有的说压力太大,有的说受欺负了。学校为了不影响高三学生复习,封锁了消息,严禁我们讨论此事。渐渐的,大家都埋头进入了下一轮复习中。而我在外地也开始了艺考前的突击战。唯独朋友隔三差五的诉说着W的父母在学校门口闹事的动态,让我能短暂的抽离备考的紧张感,片刻感受到生与死的距离感。朋友说,他妈妈第二个星期看到的时候,头发白了一半。他爸爸,瘦的仿佛风大一点,就会摔倒。是啊,他们的儿子回不来了啊......
那年,我们刚满18岁。有的人在忙碌备考,等待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而有的人却永远停在了18岁......
- 死亡通知书与大学录取通知书
“凌晨四点,我等到是你的死亡通知。”
同样是高三毕业那年,QQ动态里同班一个女同学更新着说说动态,我是第二天早上刷到的,看到了长长的留言,才了解到,她男朋友发生意外,尽力抢救,死亡。为此惋惜了一下,评论了几个抱抱的表情。
也是听人说起,他的死因是因为意外,送入医院抢救时,已没有了意识,历经几个小时的抢救,还是离开了......
可最令人痛心的却是,第二天,他女朋友更新了一张照片,两张一摸一样的录取通知书,并配文:
“你妈妈把你录取通知书给我了,说看着难受。你看,我们录取的是一个学校啊。”是啊,通知书到了,陪她报道的人永远到不了了......
那一年,他永远停在了18岁......
- 死亡,离我们真的远吗
这一段落的再次提笔,经历整个新冠肺炎的隔离,前面两个段落写的自己有些压抑,想着弃笔。可偏偏没想到新年的伊始,迎来了整整两个多月的隔离,虽不在武汉中心疫区,可身在湖北一个小县城的我们,无不感受到死亡的悲鸣,身为一线抗疫的父亲回家带回来的照片提醒着家人要小心,照片冰冷的消毒,密切接触者排查流程透露着病毒的无情。偶尔听到救护车鸣叫声撕扯着天空,仿佛为死去亲人痛声哭喊。
死亡,真的离我们还遥远吗?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许没有太准确的答案,但是我想,活在当下,珍惜身边现在所有拥有的美好,尽可能选择自己热爱的事情,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何尝不是件人生幸事。
愿阅读到这里的你,能驻足感受生命赋予你的短暂幸福。
隔了大半年才想着发布出来的文字,愿2020大家一切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