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好书》小感
原来那个时候有这么多文学大家是反对现代学校制度的。
林语堂就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认为读书应该是享受读书之乐的。读书是很个人自由的事情,与任何人都不相干。“若是以注册部的方法来读书,你们最多就是成了一个秀士博士“。不能把读书作为一个个人享乐的事件,“你们就是不懂得读书之乐,不配读书,失了读书之本,而终读不成书。“
最理想的读书方法应该是懂得读书之乐,就如李清照与其夫君赵明成那样。可是现在的学校呢? 学生手里拿一本书,心里想的是及格,不及格,升级不升级。这还能算得上为读书吗?一个学生从六岁读到26岁大学毕业,能够通读下来的书不超过四五十本。还对“近代名著未曾听说过名字,中国几种重要的丛书也未曾见过“。学校就是把学生们“关在课堂上,让他们静坐“,用“注射“和“灌输“的方式将知识灌注到学生的脑壳里。摇铃上课,摇铃吃饭,摇铃运动,摇铃睡觉,摇铃是一件令人很讨厌的事情。而学生们交的学费,90%都去“养了教授,教授的妻子,教授的奶妈和奶妈的马桶“。现在的大学。是极不自由也极端不负责的。学问有注册部定标准,甚至还可以称斤两,这个所谓的斤两就是分数。有多少分数就拿到什么样的文凭。而学生们拿文凭有的是为了尽孝道,有的是有个工作多赚钱。学堂让学问成了公然交易的商品。
章衣萍也在《我的读书经验》中说,“我是一个不赞成现代学校制度的人。我主张普遍的自由。”我国自清代光绪变政开始设立学校,同时年级制也引进了进来。智愚不同的学生都分在同一个年级。不问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学一样的功课,在一个教室里听讲。聪明的嫌老师讲的慢,笨的嫌老师讲的快。聪明的在课堂上瞌睡,看小说混时间,而笨的整日忙着连吃饭睡觉的功夫都顾不上还赶不上。现在的学校制度就是为笨人而设的。陈文编的《算术》,聪明的学生只要两个月就可以演习完,但是学校偏偏要教上一年半载。《初中国文》聪明的学生只要半年就可以读完,但是学校偏要教上三年四年。一定要在同一个时间内强迫许多学生听同样的功课。
“现在的学校可以使学生得到文凭,却不能包管学生能不能学着学问。”并且说在今日中国有制读书的人只有靠自己。只有靠着自己去用功,学校是没有用处的。
通读这本《怎样读好书》的散文集,我总结反对学堂制度的文学大家们应该是如下的观点。
首先读书应该由兴趣而起。就像小时候读《西游记》读《红楼梦》。不需要家长督促,孩子们也会废寝忘食的,三更半夜不睡觉点着蜡烛的偷偷看。也不需要老师教他,即使感兴趣一定会向着方法去弄明白书里的内容。即便是弄不明白也会在今后的阅读中因着读了其他的书而能够理解之前读的书。
其次,读书要自由自在。 寻着一本好书,一本喜欢的书,或是自己喜欢的方向。开始从一本书读到另一本书,由一个问题引致另一个问题。进而就这样由一本书读到了十几本书,由一个问题的点,扩展到了牵扯很多问题的面。逐渐深入,系统的阅读,自然可以进入学问的殿堂,成为一方面的专家。
而学校制度恰恰是违反了读书的这两个本质。
丰子恺在《我的苦学经验》中,一提到自己在日本留学时,自学讲义录,而后来比同届的学生学的快很多的事情。当时他报名的一所英语学校,交伊尔文的sketch book,他嫌先生教的慢。在旧书店里找到了一册sketch book 的讲义录,辍了学自修。方法就是先限定自己在几个星期内将所有的生词学会。一切的生词抄写在一张图画纸上,做成纸牌放在一个匣子里。每天晚上从匣子中摸出纸牌温习生字,不久所有的生字都记会了。
sketch book全部会读,读起其他的英文小说也感觉很自由了。路上遇到英语学校的同学,得知他们只教了全书的几分之一。当时心中非常得意。又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了东西洋知名的几册文学大作,依赖各种自修书在短期内自修德文法文阅读的能力,提琴教则本五册。虽然这个故事讲的是他的这种学习方法,但是也可以证明上面我总结的关于读书和学堂的观点。
不过我发现上述大家所讲的自学的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正确的方法。还要有类似于指导书讲义录这样的指导的东西。可以是书也可以是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