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不愧为英伦才子,他将自己定位为:随笔作家,以如话家常的笔调来讨论有关人类生存的各种重大主题,比如他的作品里不乏对爱情、身份焦虑、美与丑、分离与死亡等主题的思考,而这本《旅行的艺术》看似谈旅行,实则更深一步探讨的是旅行背后的艺术与思考。
刚才看余秋雨对这本书的推荐序里有一段话:
旅行是万众的权利,每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但是,不同的文化程度和人生基调,会使同样的旅途迈出不一样的脚步。
我深以为然。这几年一路走来,也去过不少的城市,对于旅行的意义和出发的目的,也一直都断断续续的在思考着,却也终究未能形成明朗的答案......或许旅行之收获本就没有定性,一样的景色看在各人眼里心里,几家欢喜几家忧。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开篇的第一章 “对旅行的期待” 里,提到的法国作家于斯曼小说《逆流》里描述的主人公德埃桑迪斯公爵,突发奇想要去伦敦旅游,感受狄更斯笔下小说里的英国人生活情景,却在临上火车前,改变主意,不愿面对即将而来的旅途之辛劳、疲惫与乏味......转身回家了,而后的余生皆待在家中的别墅里,翻阅着各种彩色图片,在想象的国度里优哉游哉捧书漫游。
阿兰·德波顿借着德埃桑迪斯公爵的旅游态度,来印证他自己这趟前往巴巴多斯岛旅游的冲动(受宣传册上的蓝天碧海照片蛊惑)和不快感受,但最终他也从这趟看似并不怎么愉快的旅行初体验(天气闷热难耐,蚊虫苍蝇,难以下咽的饭菜,和女伴 M 间的沟通障碍和怨愤)中体悟到真正影响自己旅行心情的还是自己的焦虑情绪,所谓 “心不静,到哪都欣赏不到美景”。
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因为我们焦虑将来而不能专注于现在,而且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