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一词早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给我们留下了负面印象,刻下了深深的伤痕。在我不了解这个名称由来的时候,我也以为这是日本人对我们的蔑称,没想到这是误解。今日听了北京语言大学慕课的讲解后,我了解到这个词也承载着外国在历史上对我们的认知和看法。
“支那”最早见于波斯及印度的古籍记载。公元前5世纪,波斯帝国的领土东起印度西北和粟特,西至埃及、黑海,东北边疆与葱岭以西塞人游牧区接壤。根据波斯古文献记载,在它的东边有一文明古国,叫“支尼”。印度人在公元前4世纪的文献里,最早称中国为“支那”。
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治国安邦术》里有Cinapatta一词,季羡林认为这个词的意义时“中国成捆的丝”。因此他认为波斯的“支尼”也好,印度的“支那”也好,都与中国输出到波斯或印度的丝织物有关。她是中国丝织物之一种——“绮”的音译。“支那”也就是生产“绮”的国家。
除了上述解释外,关于“支那”名称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李约瑟、张星烺认为“支那”是中国第一个大帝国“秦”的对音;在杨宪益《译余偶拾》中,他认为这是西汉时的西南民族“羌”的对音;甚至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外销产品“茶”的对音。
尽管“支那”是“秦”的对音这一说法影响甚广,仍有人认为“支那”与丝织品紧密相关。毕竟中国古代的丝绸闻名遐迩,其丝织技术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所突破,而丝绸和瓷器的出口交流也为我们中国带来了文化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