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关于张扣扣事件的各种评述文章,我几乎都是含着泪看完的。任何一种命运,都无法用单一的观点能说得清。作为母亲:我更悲悯事件中母子生离死别的场景。
多年前,10岁(一说13岁)的扣扣亲眼目睹了妈妈在一场与邻居积怨已久的争吵中被活活打死的整个过程。难以想象那是怎样惨烈的场面,更难以想象目睹了这一切的那个小男孩儿又是怎样握紧了小拳头悄悄等了二十多年。
不由得又想起山东辱母案中,那个在眼睁睁目睹了妈妈被男性以低俗的方式极尽羞辱之时,终于本能地去摸起一把刀……
无独有偶:事件中都是儿子和母亲。
儿子保护妈妈是天性。但是这种天性的极致最终会以如此血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一定完全超出母亲的想象。
若张扣扣的母亲预知多年后儿子会以这样的方式去祭奠自己,不知她是否会说:“儿子,给妈争口气,你一定要活得比他们更好。”
同样山东辱母事件中,如果母亲能预知到儿子最终会以死相搏保护妈妈,恐怕当初宁愿倾家荡产也不会坠入欠债的无底深渊。
世事难料亦可料。
偶见公共场合妈妈在吵架时,我总是能瞥见那身边孩子的表情:或无助、或恐惧、或尴尬、或悄悄攥起小拳头……即便妈妈被人群撕扯也从未放开过妈妈的衣襟。
偶见妈妈在电话里歇斯底里怒骂别人时,我总是能瞥见那身边假装在玩儿的孩子其实一直在听,那表情和妈妈的情绪起伏从未远离。
包括憎恨、包括愤懑的河流......无一不在流经并浸泡着孩子的人生。
想起电影《至爱梵高》中一个镜头:妈妈活在第一个夭折孩子的苦痛中,直至梵高出生妈妈也未能在那种失去的痛苦中解脱。小梵高去拉妈妈的手,妈妈甩开小梵高的手,悼念着那逝去的远方……
多年后,梵高在一事无成并最终决定拿起画笔时给弟弟的信中说:“在别人眼里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一个怪异的存在,一个不合群的人,一个在社会里没有地位,比最卑微者更卑微的存在......好吧,假设一切便是如此罢了。但通过我的画作,我要让人们看见:我这样一个卑微的肉体里尚住着一个灵魂。“
谁是“人们”?妈妈总是那“人们”中的第一个原型。
正如张扣扣在替妈妈“报仇”之后,第一件事是到母亲坟头烧纸祭奠。
儿子目睹母亲的苦难越”深重“,那种对人生血性的证明就越激烈。
“人们”终于看见了张扣扣卑微的肉体里的灵魂。但是灵魂被看见了却又可能失去肉体。
或许所有的母亲都会说:“儿子,去活你自己。”
而儿子必然会说:“妈妈,我连您都不能保护,您让我怎样去活自己?答应我:再穷都要照顾好自己,别让我眼睁睁看着您将自己置于惨烈的人生。”
夜空沉静。
天上的星星眨呀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