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雪漠智慧课程》第474-490页
【《安中道品》是《雪漠智慧课程》的第五品。我的书有个特点,就是每一品都会涉及佛家的根本智慧,你只要学透其中一品,就会知道什么是智慧。所以,有时人们会觉得看过一品就能明白整本书,其实不一定。每一品都有它特别强调的地方,也就是训练到相应阶段时的注意事项,非常重要。比如说,《安中道品》除了涉及佛教的根本智慧之外,还会侧重讲解什么是中道,如何安住于中道。因为很多人只知道“中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却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中道,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还是修行中,他们都容易变得偏激。】
【一定要明白,你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不打算做隐士,就要尊重规则。】
【过分地出世不是高贵,而是一种病态,过分地清高也是一种病态,过分地偏激、恶俗同样是病态,只要过分,就是病态。】
【一切都要走中道,走中道才是正修,也就是修行的正轨。你的修行进入正轨时,边见是很难污染你的。】
【记住,真正的中道是无“中”的,因为一有“中”,就有“边”,“中”和“边”是一对对立的概念。佛家认为,一切都是浑然一体的,一切都达成一味,平等了,才叫中道。】
【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区别,不在于信仰的对象叫什么,而在于最后的破执——佛家不承认永恒的神,把最后的执著也破了,连佛都不执著,而别的宗教还执著于真理、上帝和梵天等,认为他们是永恒的神。有所执著,就是边见。】
【执著地追求有为法的世界不存在的永恒,就是执有;执著地认为什么都没有,否定现象性的存在,就是执空。佛家既不执空,也不执有,非空非有,这是典型的中道。】
【佛家常说的“四大皆空”“万法皆空”,但这个“皆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切都在变化,如果把它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就是把现象的存在也否定了。】
【佛家既强调空性、变化,也强调缘起、现象,认为一切都是缘起性空的,虽然现象上有,但本质上看是变化的。明白这个道理,安住于这种明白的境界,心中既不要执著于“空”,也不要执著于“有”,就是“边见难染著”。】
【无碍清净心,不落二边执。在观照万物的同时安住于中道,达成平等性智,明白一切的本质都是缘起性空的,现象有而自性空无,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这时,就会出现没有障碍的清净心,也就是真心。】
【注意,观照出来的不是真心,真心不是观出来的,它是本有的,需要你慢慢地净化心灵,当心中所有的执著都消除之后,自然达成的,就是真心。但你要记住,明白真心之后仍然要观照,并不是明白真心就一了百了的。】
【有了无碍的清净心之后,你就安住真心,既不执著于空,也不执著于有,这时,世界就改变不了你,因为你明白一切都在消失,一切都会消失。但你还是会做事,而且会非常积极,因为你认可现象上的利众利他,也知道现象必然消失,所以能做而不执著。】
【此心不外驰,万象由心出。卿若外寻时,遂失心主体。】
【佛家认为万象由心所造,所以凡事都要回归自心寻找答案,包括真理和解脱也是如此。佛家还认为,假如你总是被外面的世界所吸引,忽略自己的心灵去关注世界,就容易迷失自我,蒙蔽智慧。因此,随时要收摄心神,安住在真心本体中进行观察,安住在平等之心中不去分别。】
【无数的问题,其实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安置自己的心灵。但所有人都在向外寻找答案,很少有人能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开启内心的智慧。】
【觉者必须有破执的智慧,也必须破除了执著。向外寻找的人是不可能破除执著的,因为向外寻找本身就是一种对执著的追求,追求执著者不可能破执。】
【想要拥有破执的智慧,首先要有破执的追求,然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东方哲学在这方面有大量的研究,提供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西方哲学相对少一些。】
【此心即如来,涅槃无所执。觉照自生时,外相可清晰。心生诸相生,心寂诸相寂。心性知一切,光明照万物。】
【此心即如来。禅宗认为真心即如来,这是对的。但在“即心即佛”之外,你还要承认另一个比人类更伟大的存在。】
【即使明白了真心,密乘仍然承认并接受那个我们看不到的、巨大的智慧世界,并且通过祈请跟它时时保持联系,进而完成智慧程序的升级。】
【要明白,明白真心只是修行的第一步,是明白了方向。你的修行之旅才刚刚启动,前方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你必须朝着那个既定的方向一步一步地走,不能焦虑,不能急躁,也不能投机取消。永远都要记住,刚刚认知真心的时候,自己只是一盏灯,不是太阳,需要慢慢让自己成长为太阳,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当成太阳,更不要拒绝太阳的照耀。】
【涅槃无所执。恒常安住在真心状态中时,你是没有执着的,没有执着,就是涅槃。你的真心和佛的真心体性是一样的,就像萤火虫的光明和太阳的光明一样,都是光明,但它们的大小不一样,力量也不一样——萤火虫只能照亮自己,火把也只能照亮周围的空间和周围的人,只有变成太阳,才能普照大千世界。】
【觉照自生时,外相可清晰。假如真心能够生起妙用,你对外相的观察就会更加清晰——刚认知真心的时候,你的智慧还没有生起妙用,对很多现象,你不一定能清晰地认知,这个阶段就是老子所说的“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时的训练更注重保任真心,而不注重观察外现,甚至会有意地拒绝外现,闭关修炼。经过一段时间的闭关之后,你的真心状态就相对稳定了,你能随时生起觉照,真心也能随时生起妙用。这时,妙观察智就出现了。妙观察智一旦出现,世界在你眼中就会显得非常清晰,万象之间的联系,每个人身上所承载的信息,你都会了了分明,但心又是如如不动的,不会被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夺走心的安详。】
【心生诸相生,心寂诸相寂。真心和世界发生关系后,各种现象在心里出现。如果真心不和世界发生关系,世界就在心中消失了。心一寂,诸相寂,世界寂。但你不要把这里的“消失”理解为不存在,即使不和你的真心发生关系,万物也是存在的,就像你即使关掉电视,不看电视新闻,新闻里播报的世界也是存在的。如果你否认这种存在,认为眼睛一闭就没了世界,就叫断灭空。同样道理,否定六道轮回的存在,也叫断灭空。】
【第五品所有的偈子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在观察诸相是能不落偏见。】
【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世界,就像王阳明曾说的:“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你不看花时,你和花便同归于沉寂;你看花时,你与花便同时浮现,这是典型的禅宗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