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破万卷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抄” ,但这个“抄”,不是复制,也不是引用,而是“抄创”!
说得不好听一点,天下大多数的文人,或者大多数准备做文人者,其文章或多或少是从古人、死人、名人、别人那里牵取腾挪来的!
人脑也好、电脑也罢,都是有输入存储和输出提取的特性,但凡一个成名的作者,其早期作品也多少会有模仿和因袭的影子。
曾经有读者说我的文字朴实无华,有汪曾祺汪老的遗风,我是兴奋不已,能学到汪老的一点皮毛,也不枉费我读了他那么多著作啦!
再从中国文字语言的特点上来讲,中国的语言常用字不过三千余,常用词汇我不太清楚,估计亦不过数万!
我一直不太认同“作家”这个词,倒不是因为,我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我是觉得,“码字工”这个词会更贴切一些,字是那些字,词是那些词,就看谁码得巧妙啦!
为了谋生,我代人写过很多公文,新闻稿件,这些都是有公式的,各个领域都有专用词汇,这种形式,你说是抄袭还是抄创呢?
天下文章一大抄 ,就看你会不会抄!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原著,李义府!
抄袭者张怀庆:“生情镂月成歌扇,出性裁云作舞衣:照镜自怜回雪影,来时好取洛川归。”
除了偷李义府,张怀庆还特别喜欢抄袭张昌龄和郭正一,当时人送一句话:“生吞张昌龄,活剥郭正一。”
这种全篇复制,再加头添尾的抄袭,和偷盗无异!就比如你偷了张三一件衬衣,外面再套上自己的西装,人家一看,这件衬衣是张三的!
你再看看人家抄得好的,也就是抄创!
毛主席诗词有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就是从宋人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这一句化来,而石则又是抄创于唐人李贺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一句好诗,就可以被这样成功地经过两次转手,二番抄创,然而后二者可以自开生面,各有己意,当然算不得抄袭,而是抄创。
这种推陈出现,就比如你把一件旧衬衣,改成了背心,可谓别处心裁,独具匠心!
我们常常会说,某人学富五车,饱读诗书!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下笔成文,成为杰出的码字工,成为抄创的高手!!!
我从来不写,也不看美文,我觉得,美文就是在堆砌华丽的词藻,华而不实!
有人说我的文字,都是日常琐碎,波澜不惊,可我觉得,接地气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原创!
就像我这篇“议论文”,所举的例子,都是摘抄,应该也算是抄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