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门下最具有特点的十个学生之中,卜商(子夏)是第三个,老师也比较喜欢他,他不仅是文学科的高才生,而且他很智慧,最后成了老师。
子夏比较内向,孔子用“过犹不及”这句话来对照子夏与另一个学生子张,子张是过,子夏是不及。我们在论语中最初看到紫霞的时候,是与另一个学生子游同时出现的,当时两人都向孔子请教孝顺的真正含义,但是孔子给予了两人不同的回答:
孔子是怎么回答子游的呢?他说要奉养父母,让他们活着,并且有东西吃。但如果你不能尊进父母,那与狗和马对人的照顾有什么区别呢?但是孔子对子夏的回答就是说要让脸色保持愉悦,什么意思呢?
众所周知,许多人平常与父母相处,很容易让父母瞧自己的脸色。人的耐心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父母年纪大了,讲话罗嗦了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因为麻烦和累而觉得不耐,所以就推脱,正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在我们小时候,父母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的?为什么父母对我们没有不耐烦?我们却会对父母不耐烦呢,所以脸色保持愉悦,必须要让内心有深厚的情感,否则这样会很困难的。
刚才讲到,子夏是文学课的高才生,他不仅好学,学习也好,许多同学有搞不懂的问题,都会去问子夏。有一次孔子的一位学生司马牛,因为别人有兄弟,自己却没有而感到忧愁。子夏的回答是:“君子对人讲究礼节,态度认真,言行无差。这样就没人会讨厌你了,甚至有人会主动把你当朋友,你就可以和许多人称兄道弟了,一个君子是不会没有兄弟的。”
子夏学习努力,虽然好学没有达到颜回那样的程度,但也算是一个好学生了,在《论语》里他有一次杰出表现,居然直接启发了孔子,这是子夏这辈子最大的荣幸!
子夏向孔子请教说:“ ‘笑眯眯的脸真好看,滴溜溜的眼真漂亮,白色的衣服就已经光彩耀目了。’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孔子回答:“绘画时,最后才上白色。” 接下来子夏的第二个问题直接震惊了孔子,而孔子的反应也让我们震惊了,子夏问了一句“礼后乎?” 意思是礼难道后来才给人启发吗?
为什么子霞问这个问题会得到孔子的称赞呢?一个人生下来,仿佛是一张白纸,因为人的本性向往善美与纯洁,后来给向善的人性加上白色的礼,但是这并没有让人觉得有负重感,只是这样更能衬托出人性之美罢了。
为什么用白色来比喻礼节呢?刚才我们提到孔子对子夏有一句回答是这样的:“绘画时,白色是最后才上的颜色。”为什么最后才上白色?白色很特别,虽然自身的感染力不是很强,但是可以彰显出彩色,衬托出彩色的美丽。子夏能根据这件事情推断出一个人的里跟这个有关,不能不承认,他对文献方面的理解实在是太深了。
但是子夏有一个缺点:过于保守。孔子旋子下做个气度恢宏的学者,而不要志趣褊狭,子夏的学生向子张请教交友之道,子张没有回答,他知道这个学生不是他的学生,是子夏的。所以他反问那个学生说:“子夏跟你说什么了?” 学生回答道:“值得交往的人才能与其交往;不值得交往的人,就不应该搭理。”
但其实君子尊敬才得卓越的人以外,也会接纳一般大众,如果我才德不卓越,别人拒绝我是很正常的。我怎么会拒绝别人呢?
从这一方面来看,子张比子夏厉害,子张尊贤而容众,在我看来他眼光阔朗,而子夏太过于保守了,也正是因为他的谨慎,造成了他这样的缺点。
子夏这个人,多半还是比较令我尊敬的。他虽然过于谨慎和保守,但是他书读的不是一般的好,如果孔子不在,估计学生中没有不向他请教问题的人。
你们对子夏又有什么看法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