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米尔托的爱情哲学四要素(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
- 71、玲珑剔透而又娴熟老道的米尔托,人类思想史的二个转向(埋在泥
- 74、美诺开创的思想方法(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之7
- 62、穿过洞穴到达新的海域(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之
- 73、彼此相爱在一起也不一定幸福,全岛战斗动员(埋在泥石流下面的
- 68、我的死亡情结和苏格拉底自杀的动机(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
- 42、诡异的杀人手段和作者留给读者的遗言(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
- 67、死得谜一样的美(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之67)
- 1、整合岛屿世界的宏大构想(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之76—财富与
- 45、胡教授跟我交流修行与科技,郭子行来抓我了(埋在泥石流下面的
72、米尔托的爱情哲学四要素(埋在泥石流下面的72天—穿越死与爱之72)
我们到米尔托那里访谈了几次,跟她已经比较熟悉了,知道了她的脾性,对她充满同情。从她那里,我们还了解了很多苏格拉底跟他第一位女友美诺的故事。应该是苏格拉底自己告诉米尔托的。在见到美诺之前,从别人那里听到转述的美诺传奇,不仅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也使我们比较有把握去直接面见这位思想界的前辈。
几天后,我们就去美诺的家,想见一下这个长期隐居修炼的执政官。米尔托主动提出为我们带路,她比较熟悉美诺的地方,离开苏格拉底后,这个苏格拉底的后女友跟他的前女友美诺成了忘年交的好友。当然她也是想从美诺那里得到指导,继续美学方面的探索。但最近这些年,美诺越来越深居简出,不大喜欢见人,连米尔托这样的故友都难得一见,有事情,都是要通过美诺的一个贴身信徒事先约见。这个美诺的忠实信徒,跟米尔托年纪相仿,长年一个人独居,很少参与社交活动,外面的人很少知道他的底细,据说他因为迷恋自己的老师美诺而跟在老师身边,伺候老师的日常起居。但米尔托相信,他们师徒之间是没有跨越男女交往界限的,他可能深爱自己的老师,而老师则有自己的理想,她已经失去了年轻时节的那种激情,专心内守,以探索人类内心,尤其是自己的内心为最后目标。
我们到了美诺的家,米尔托轻轻敲门,美诺的学生美勒托出来开门。通常这个时候,是美诺接待外来客人的时间,所以,即使她不再出来待客,她的学生也会守在这里,为可能的来访者开门,然后告诉对方自己老师的情况。但美诺已经闭关很久了,这已经是全岛人都熟知的,所以,一般不会有人到访的,她的学生也很少还像以前那样尽职守候在老师的客厅里,时刻注意外面的动静。
但我们来之前,米尔托让信使给美诺的学生美勒托送了个口信,说我们会在下午的这个时候来访,看看老师美诺能不能出来见一面?
美勒托很客气地接待了我们,他尤其欢迎米尔托的到来。看上去他们很熟悉对方,也许以前米尔托经常来访,跟美诺的这个贴身信徒也交流密切。虽然美勒托知道我这人,但我们从未谋面。他对萌宝也十分不熟悉,可能也是只听过名字,没见过面的。而我和萌宝,则是在询问美诺长期闭关修炼,谁帮她送饭的时候,米尔托告诉我们有个贴身信徒负责打理美诺的日常起居,才知道美诺身边还有这么个神奇的人物。
这个人,看上去就很温和,优雅而分寸极好,就是行动略有点缓慢,与人配合可能会有点不适应外面的节奏。我看得出来,米尔托对他倒是很欣赏,可以想象得到,因为很少人来这里造访,米尔托的到来肯定是大受欢迎的,当他们二个人独处,一起坐在背靠大山,面朝大河的矮屋门前,一言不发,静静地聆听大河缓慢流向远方的声音,心里面涌起无限遐思,那个画面该有多么美!他们的记忆里肯定已经累积了无数个那样的时辰,他们知道自己的老师美诺就在屋后的山洞里闭关隐修,而他们在这里默默为老师守候着,就像整个天地都陪伴着他们默默无声的守候,整个天地都在静默里跟他们发生了通感,他们知晓天地的心,而天地也通晓他们的心意。
当初米尔托刚刚成人就跟上了苏格拉底,令多少人暗中唏嘘不已,美勒托是少有的理解和支持米尔托的同龄人之一,他们那时候交流不多,苏格拉底虽然跟美诺分手了,但难免还是会在论辩场合相遇,二个人身边的信徒也难免会私下沟通。这二个人,都跟随比自己大30多岁的导师身边,米尔托还成了公开的苏格拉底女友,美勒托则没有男友的身份,但肯定是最贴紧老师的人。二位老师之间并未发生激烈的论辩,虽然他们共同完成了引领思想界从自然转向人心的转折,但从此以后,他们的兴趣就分道扬镳了。美诺专注于个体内心的探索,专注于美感中的个体内心感受一面,而苏格拉底则转向个体之间交往过程中的道德和关乎所有人共同利益的社会正义,再一个就是他越来越清晰的人生原罪观念和死亡模式的探索。当然,后面这个问题,只有很少几个人知晓,或者说,只有前女友美诺和当时的现女友米尔托知道。
我们在矮屋门前的草地上铺开了一块绢布,大家坐在那里喝饮料,这是美勒托自己酿制的,跟克桑蒂那种略有点刺激性的饮料不同,美勒托的饮料要温和很多,尤其顺口,跟他的性格一样。他说,老师美诺已经闭关差不多二年了,也就是在萌宝到来后没多久的时候。美勒托负责每天送一次饭,通常是上午,日头升上头顶之前,把做好的饭菜用一个藤条编织的篮子装好,送到洞口,挂上洞口的一个挂钩,再拉动绳索,藤篮就把食物送进去,到达一个位置,绳索就会卡住,拉不动,应该是到达了师傅所在的位置,美勒托松手,绳索就会反向转动,把被师傅取走食物后的空藤篮送回来。自从进洞闭关后,师傅就没有出来过,美勒托也没有进洞看过里面的设施,但他知道里面有一条暗流小溪,给老师提供饮水,当然也可以用于冲洗身体与物品。但洞穴里面肯定是比较冷的,而且也会很潮湿,所以,他还是很担忧老师的身体。他没看见老师备好了多少木柴进洞,就算老师事先在里面存有足够的木柴,但这么久了,没看见过洞里面冒出木柴燃烧的烟雾,周围也没看到任何山体有任何缝隙冒出烟雾。所以,他担心老师没有带火种进去,他曾想进洞查看一下,又不敢造次。因为,他有一次偷窥了老师在屋内的修炼,发现她是赤身裸体的,所以后来老师修炼的时候,他从不敢靠近,只能在外面默不作声地守候。
在美诺与苏格拉底之间,是美诺掌管财务,苏格拉底从来不管任何钱财之类的事情。后来他们分手,是米尔托帮助料理苏格拉底的日常生活,再后来就是克桑蒂接下了米尔托的角色。苏格拉底还是洒脱人一个。他自己从没有过任何收入来源,就算是作为执政官,本应该是有报酬的,但他自己一上任就颁布了一条法令,禁止苏格拉底在执政官任上获取任何报酬。可以说自己封杀了自己的唯一生活来源。他全靠克桑蒂苦苦支撑他们共同生活。
另方面,美诺离开苏格拉底后,也学着他的样子,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交给徒弟打理,美勒托成了事实上的老师美诺的管家。但跟着美诺不像跟着苏格拉底那样受穷,美诺不但有执政官的报酬,而且还有从父母亲那里继承来的大量田产和市集里最好铺面出租的收入。当初美诺的父母十分富有,他们只有这一个女儿,天生丽质,聪颖超群,他们十分骄傲,不想让女儿受苦。她父亲临死前在市政厅见证下把大块田产和市集上位置最好的铺面房产留给了美诺,她母亲也是挣钱好手,所以死后的大量财产也留给了美诺。美勒托打理这些田地房产的租金收入,倒是有一套,除了日常开支外,他把剩余的现金转借出,收取利息,还新购置一些房产土地出租,特别不可思议的是,他还从事冒险事业,不是借钱给出海探险者,而是投资入股他们的海外探险,等他们返回按利润总额分成,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风险投资。他甚至还做几千年后才出现的专业天使投资事业,支持一些初出茅庐的探险者和思想异类,一旦他们成功了,美勒托就是唯一投资人,跟探险者和发明者对半分收入,甚至分得最大头。谁也不会想得到,这个静悄悄地开创了哲学上新一支探索路线的思想者,还是个闷声发大财的老手。
这个美勒托,可以说是一个把自己思想隐藏得最好,也是世上最为孤独的思想大师。除了我,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人可以判断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的位置。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所关注的目的论,除了米尔托偶尔跟他有点交流外,在我到来之前,从没有任何人跟他聊过目的论。因为米尔托受苏格拉底影响太深,她的兴趣还是在个体之间的关系,虽然她关心的不是苏格拉底最擅长的正义与公共道德,而是个体之间的爱。但美勒托的目的论其实也是受米尔托关于人之间爱的悖论所启发,因而也可以说,是苏格拉底关于个体之间的关系这一命题启迪了美勒托的目的论思索。
米尔托和美勒托二个人最初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人们之间爱情关系里的困惑,尤其是爱与被爱的不兼容问题。一个人爱你,你会感到幸福,但比不上自己深爱着别人那样心潮澎湃。爱你的人让你温暖,但你爱的人让你心疼。虽然一个你朝思暮想的人,并不一定对你有什么特别的表示,甚至根本不知晓你的情愫,但你并不在乎,你只是一往情深地为对方而痛,而欢心。你会奋不顾身,义无反顾,愿意以生命换来自己爱人的幸福。即便是爱与被爱兼容得很好的幸运儿之间,也会因为其他方面的不协调而无法长期在一起,无须外来的棒打鸳鸯,鸳鸯内部也可能有难以调和的冲突。就在米尔托跟苏格拉底爱得轰轰烈烈的时候,米尔托经常偷偷跟美勒托讨论她跟苏格拉底之间的不协调和难以排解的内心困惑。
苏格拉底算是有史以来最为纯粹而无私的人,但他同样很固执,虽然他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出妥协和退让,但那是违背他心愿的,会让他痛苦,会加重他向死的愿望。这是米尔托不愿看到的,她不忍看到苏格拉底的痛苦表情,但她为自己所爱的人做出违心的牺牲,自己也十分痛苦。这些就发生在他们这样深刻而深爱对方的相爱者之间。他们的本性都是善良的,纯净的,又深爱着对方,但彼此相克。这可能就是东方古老婚姻测算中所说的命理相克吧?
当然,他们的谈话会涉及一些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的隐私,有的隐秘甚至连相爱的对方都不会知晓,因为他们在自己爱人面前开口说这些事情兴许都感到尬尴。但面对一个知心朋友,却可以不动神色地叙述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隐秘,这就是米尔托和美勒托这二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之间独有的彼此信任。他们看上去应该比我和萌宝大好几岁,甚至差不多大十岁,但米尔托跟萌宝之间应该也建立了一种特有的信任关系,而我跟美勒托之间,则因为我们对目的论的讨论而达成的共识,而成为可以掏心掏肺的知己。
那天,我们在美诺的屋前草地上聊了很久,从下午一直到深夜。我们在草地上支起烧烤架子,烤起一些美勒托自己种的食物,和当地大河里打捞上来的鱼虾。这个岛屿可以说真的是鱼米之乡,常年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面环海,中有大河小溪和大湖,淡水资源丰富。在这里的人,除了像苏格拉底那样自愿放弃财富的人,每个人都可以丰衣足食,而且民风淳朴,崇尚理智,为人谦和,彼此间有天然的信任,真的堪比人间天堂。
米尔托对二人之间感情的探索已经追索到万物和世界的起源上。她说,在恋爱中,爱与被爱构成了一个人内心情感的二极,爱得一往情深,义无反顾,而被爱则幸福甜美,二者之间构成了动静有致的张力。爱者的积极主动,持久强劲,就像世界最初获得的那股奔向四方的爆炸力,而被爱则静如止水,如同一直牵引世界万物返回世界本身的拉力。这二种力,一个向外,一个向内,构成了这个世界里消涨起伏的内在动力,是此一世界所发生的所有事件的最基本的内驱,和使得这个世界既能丰富多样,而又稳定平衡的内在原因。
一个人如果没有爱,不能对外表达爱,内心里必然一片死寂,但如果没有被爱的经历,那就只会疯癫狂乱。正常的人,内心里必然既有爱的对象,也有被爱的来源。二者如果统一到一个对象,那就是最理想的相爱关系。米尔托终生追求一种可以称之为灵魂伴侣的相爱关系,但爱情关系的实际情况,跟别的事情一样,理论永远落后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她跟苏格拉底之间,应该算是彼此相爱的,但他们为什么会彼此不和谐呢?为什么相爱者,最后又不得不分离?而且分离后,还是那么想念对方,愿意为对方无条件地付出直到自己死去,或者对方死去?为什么她和苏格拉底之间不能天长地久呢?
接着米尔托跟我们一起分析了爱情实践里的四个要素,及其构成关系。按照米尔托的分析,把人的情感分为情和理二方面,其中前者为一种情致,一种感觉,并会激发相应的行动。但有的人可能会受到理性的制约,要到一定时机才会付诸行动。那些一直处于暗恋或者彼此心知肚明但没有说破,也没有相应的实际接触的恋情都属于停留于情致的阶段。但多数人,会在情致的驱动下急切行动起来,通过表白和实际的接触,建立亲密关系。
另方面,情感的理性一面,则会制约行为,并要求在行动之前,尤其是发生具体接触并建立生理的或者社会性关系之前,了解彼此的情况,知晓双方的癖好和审美情趣,并在相互了解中,按照各自的意愿和感情发展的驱动,调整自己或者培养对方,使得双方能更好地适应彼此。如果在彼此了解中及时发现了相互不适应的事实,他们可以在发生实际的接触,或者在明确表白并建立实际相爱关系之前,理性地终止彼此的倾慕,就可能会避免未来的伤害。但实际情况是,多数人,还未来得及进入实质性的了解,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表白了,并建立了实质的关系,这样当发现彼此并不适应时,已经晚了,分手势在必行,也必然造成伤害和不舍。这里所说的伤害是指双方都知道彼此相爱,但在一起还是会伤害对方,离开也会伤害彼此。这就是感情在前,彼此了解滞后的悲剧。爱情关系必须是相爱的,但仅仅相爱显然也是不够的。
但即使是最不适宜在一起的相爱者,也有一种补救的模式,这就是双方有一个共同的事业,彼此相爱,又都会为共同的追求而牺牲自己。这样的伴侣,尽管可能有彼此不适应的内在矛盾,但他们为了共同事业,不会放弃对方,也不会分开。虽然伤害和痛苦会难免,但共同事业的乐趣弥补了不适应造成的损害。对于事业追求者,持续修炼是必须的,他们会在共同事业追求中,持续修炼自己的脾性,说不定就会在未来的共同奋斗与生活中,二个人渐渐就协调了起来。
苏格拉底跟美诺的分开,肯定跟他们后来彼此兴趣方向分道扬镳有关。至于米尔托跟苏格拉底之间,除了生活习性和性生活的不和谐之外,他们各自的兴趣范围也越来越不同,在一起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关照对方的感受。显然,他们都知道彼此心疼对方,在一起的时光不仅仅是想看到对方在自己身边,享受自己的爱人在身边的美好,同时也经常为自己无法真正为对方着想的那么周到而懊恼,同时也时刻感知到对方因为同样的原因造成的懊悔和不安。所以,他们自然既想拥有对方,也想能离开对方,给对方以自由。
但分开后的米尔托,并没有完全放下心中对苏格拉底的思念,她还为苏格拉底的外出探险出钱,并因此背负巨额债务多年。虽然苏格拉底并不希望自己的前女友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做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但他也知道,如果他不接受对方的支助,也会伤害对方的心。他也想让米尔托觉得他自己愿意接受她的支助,就像从前那样,在她的庇护和料理下,高高兴兴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世人都看不出他们二人之间那种微妙而深刻的情义表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