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地的悲剧》的文章。文章中有一个经典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如果考虑到之前国家经济的粗放式发展,因过度注重经济发展规模及增速、短期经济效益,河流土壤和空气等综合生态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煤炭矿产资源被过渡粗放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承载力脆弱、资源型经济发展陷阱和跨代资源被透支等问题。
你会发现,“公地悲剧”引发的问题并不仅仅停留于美国人的文章中,而是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客观现实。
国家与地方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环保约束问责,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打击各类非法采矿活动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想解决好以往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公地悲剧”问题,逐步形成新型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但,这样的事后补救措施显然是不能立竿见影的,还需齐心协力,久久为功。即使德国鲁尔这个号称已转型成功的地区,占据海拔低、水资源丰富的巨大优势,历经几十年规划治理,至今也未能完全修复以往粗放发展带来的“公地悲剧”生态伤痕。
避免以往发展经验不足导致的“公地悲剧”问题再次上演,成为各主要经济体发展新兴产业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铁律。
这对于摆脱追随模仿发展阶段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而此处也是政府应当和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
从近些年新兴产业发展实践情况看,数字经济、共享经济领域如何避免“公地悲剧”的上演,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
比如,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共享单车企业,出于私利,相互激烈竞争,不断向市场投放过量的单车,快速吞噬公共资源的现象,就是新兴产业发展领域最典型的“公地悲剧”问题。
有些地方利用先进传感技术设定电子围界,作为共享单车专门停放场所,对违规停放共享单车的企业、使用者采取相应的物质、信用惩处。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出一条解决共享单车引发“公地悲剧”问题的有效路径。
数字经济时代,共享经济的风口不时有大风吹起,催生出很多新型产业、业态。这些业态在资本、新技术合力推动下,很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以往不可想象的规模效应,达到区域、全国主要城市地区的全覆盖,引发出诸多以往不曾有过的新问题。
在倡导创新创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加强学习调研,及时总结以往“公地悲剧”的经验教训,善于发现、归纳有益于新兴产业有序竞争发展的政策办法,前瞻性地规避那些未来会扼杀经济社会发展潜力的各类“公地悲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对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政策创新能力、及时反应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日益成为地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时值得深思的重要经验。
重视这个经验,用好这个经验,最大限度减少“公地悲剧”的发生,企业就能先人一步进入有序竞争的健康发展通道,降低创新发展摩擦系数与成本,不会在新的发展征途中因旧问题羁绊双腿而步履蹒跚或者中途夭折。
企业,也因此在创新中具有了持久发展的耐力,可以更好地通过自身技术与市场积累,走向更为广阔的发展新天地。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