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昨天我们学习了如何了解文化,以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类学家的思维——整体性思维,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一个人类学家常常提出的问题:我研究的文化中人们是这样做的,那其他社会也是这样吗?(比较性问题)
在朋友聚会、同事开会或者咖啡馆里闲坐时,试着找一个或几个不是非常熟悉的人,观察他们5分钟左右,试着描述他们的行为。
然后你走上前去,友好地打声招呼,表示你只是纯属好奇,和他/她或者他们聊一下“你刚刚在做些什么呢”,并做记录,但注意不要提出太细节性的问题,比如你没有吃肉是因为你是素食主义者吗?而是问:你为什么没有吃肉呢?尽量以倾听的姿态来采访,并记录这些讲述。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你会了解为何我们会采用两种方式来进行观察。
№19 我们该如何比较?
已阅读
菲律宾卡利波的阿提汗节
作者在菲律宾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在卡利波镇参加了当地传统的阿提汗节。这个节日是为桑托尼诺先生即“婴孩耶稣”办寿宴庆生的,在这个信仰罗马天主教的乡镇,女人们都希望为受孕之光(婴孩耶稣的象征意义)而祈祷。阿提汗节是以嘉年华的形式举行的,大家聚餐游玩,举办假面舞会和舞蹈花车游行等活动。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还会邀请当地的游客参加。作者也加入了这场狂欢,不过与普通游客不同,作为人类学家的他在狂欢中思考着这些问题:同行的游客说这有点像马林杜克岛的面具节,我倒是想起了加拿大渥太华的冰雪狂欢节,那这些节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
如果你也曾有过类似的发问,那你就和人类学家一样在运用了比较性思维。这个思维下提出的问题自然就是比较性问题,即这个社会的观念和实践与别的社会一样吗?它们有多少相似或有多少不同?为何相似或不同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比较呢?事实上,无论你有没有刻意运用这个思维,你潜意识里都受到它的影响,因为每一次的文化观察都是你站在自己文化的视角去接触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而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异同,更重要的是增益我们对自我的了解。这点在下周的第九章会有更深的拓展。
№20 文化比较时的注意事项
已阅读
人类学家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要注意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应牢记整体性背景。上一章我们学习了人类学家思维中的整体性思维,在进行文化比较时,分析整体性背景同样不可忽视。
第二,不能被表面的异同所迷惑。比如,因为4500年前的古埃及建造了金字塔,3000年后危地马拉的玛雅人也建了金字塔,于是有人类学家认为玛雅人肯定是因为与古埃及人接触,或者至少也是从他们的观念中才获得这个伟大建筑的秘密。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我们不妨一起观察一下这两种金字塔:

古埃及金字塔

玛雅金字塔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两种金字塔并不太相似,埃及金字塔是边缘平滑的建筑,玛雅人的则是一种阶梯建筑。除此之外,埃及金字塔实质上是覆盖墓室的陵寝,葬礼之后就被封闭永不可挪作他用,而玛雅金字塔则是神庙,人们可以拾级而上举办周期性纪念仪式。
第三,与进行比较考察的记者或小说家不同,人类学家会使用“相关”和“共变”这类严格的方法:
Q模式分析:将某种文化与
其他几种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
R模式分析:
确定哪些特征最常出现,哪些特征相伴出现。
我们以阿提汗节为例,作者把它与其他地方类似的节日进行比较,由Q模式我们可以确定这些节日的共同特征的数量,下表的9项特征包括斗舞、丰饶意象、四旬斋节开始、公开饮酒、性别易装、政治嘲讽、崇敬原住民、罗马天主教形象和彩车游行。

由R模式我们则可以比较一些共同特征在不同文化中的分布,比如斗舞和公开饮酒在三种节日中共同出现,那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研究是哪三种?以及它们为什么会出现?

№21 比较方法的价值
已阅读
比较方法对人类学研究主要有6个方面的价值:
帮助我们审视自己。这一点前面也有提到,如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1944年所说的一句名言:人类学为人类提供了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把本文化与许多异文化进行比较,会发现本文化呈现了更多的异域性。试想一下,如果你变成了一位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人,如果你突然得知摩门教徒遵行一夫多妻制,你的反应是什么?毫不意外,许多美国人在调查中都表示大为吃惊。然而一份来自世界上93个前工业时代文化的样本显示,其中75%的被试都允许或鼓励多妻,而严格的单偶制只占24%。因此,虽然摩门教的婚姻法在当时的美国显得离经叛道,但事实上美国的一夫一妻制才是非主流。
了解文化多样性。它要求人类学把所有时代的所有文化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保证我们不会仅仅从本文化出发,以偏概全地囊括所有人类。如同上面的例子,如果我们不知道有这么多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的文化,可能就会认为这种文化是少数派。
认识并尊重差异。我们使用比较方法,很多时候不仅是为找出共同点,更是为找到差异,甚至那些难以解释的反常个案。比如世界上大部分社会都是族长制(Patriarchal),即男性掌握公共生活领域(政治、经济、宗教),而且常常在私人领域(家庭、农户)中也有合法的权力。如果你是一位野心勃勃的人类学家,想必你也会千方百计地想找到打破这一规律的“黑天鹅”,从而获得学界的关注。于是,一位人类学家玛利亚·莱彼斯基(Maria Lepowsky)就出发了,她找到了新几内亚附近苏德斯特岛的瓦那提那伊人(Vanatinai),发现这里是母系继嗣,也就是说孩子是母亲亲属群体的成员,与族长制完全相反。并由此证明了:女性屈服男性的情况并非人类普遍之现象,并非天经地义。这一点对于女性的解放来说可谓意义重大。
发现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律。人类学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翔实资料,那么对于文化人类学家来说,他们该如何通过这些资料找到他想研究的资料呢?这一点对于撰写过学术论文的人或许感受更深,有时我们会困扰于资料太多无法找到最准确的,有时又烦恼某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比如,对于“一妻多夫”制的研究,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发现一些普遍规律,从而对不同文化的行为进行解释。“一妻多夫”的确是非常罕见的,主要存在于三个地方:南亚的托达人,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以及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北部的藏族。我们先试着思考一下,你认为“一妻多夫”制的产生原因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的观点是:社会中的女性不足。同样,人类学家也是带着这样的假设去研究的。但后来发现,托达人和僧伽罗人的女性不足是因为他们会选择性地溺杀女婴。而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北部的藏族人其实并不存在女性不足的问题,他们“兄弟共妻”(几个兄弟共娶一个妻子)的原因是这两个地方的良田非常稀缺,如果各个兄弟独自成家就会产生财产分配的问题,而分配后的土地并不能维持生存,但是兄弟共妻则可以保证财产不被分配。
分析不同区域。指的是比较有着相同环境或历史的文化对我们的启发,比如同样是在中国南方,为什么广东省北部和南部的文化差异有那么大?
记录变迁或不变。我们可以长时段研究,也就是不断访问某个社会,通过“掠影”式民族志进行比较,了解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趋势。比如作者和妻子对纽芬兰的人类学研究就持续了整整17年,他们每隔一两年就从美国回到那儿,居住数月到半年,通过这种长时段研究,他们了解了十几年来这个地区的变迁:孩子毕业后去哪儿工作?从事捕鱼行业的人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什么变化……
№22 对比较法的挑战
已阅读
比较法虽然很重要,但它同样面临着挑战,主要有两点:
文化以什么形式进行比较?人类学家提出过“文化基因”(meme,最小的共有记忆)这一概念,但总的来说文化基因仍然无法像生物学的基因一样,当作基本文化单位被广泛接纳。因此当对这些复杂的文化进行比较时,我们只能简单地划分为诸如“狂欢节”“家庭”等粗略的分类。
当我们一再坚持把行为约化为可以比较的样本,会不会破坏了整体性背景呢?这一点我们在前面的文化比较的注意事项里也有提到,解决方案就是要两种视角兼备,并从这两者中获得创造性思考。
客位视角与主位视角
由整体性视角和比较视角,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概念:
客位视角(比较者视角)。大部分时候,人类学家们都是采用客位视角来研究的,比如当我们说英语使用20个辅音,芎瓦西人的语言使用了96个辅音时,我们首先是对“辅音”有一个基本概念,从而可以以这个标准去量度,这即是一种客观的视角。因此客位视角试图从所有文化中获得一种全球性概览,然后创造出一种常用的比较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文化。
主位观点(局内人视角)。这是一种参与者的主观视角,它强调的是参与者眼中的意义是什么,比如如果你研究的文化中谋杀与过失杀人没有区别,那我们在运用这一视角时也要这样认为。
客位/主位视角的结合使用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已经熟悉的民族志先驱马林诺夫斯基在著作《珊瑚园及其巫术》(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中就很好地运用了一点,他从主位视角出发,发现特罗布里恩德人对芋头的分类是:成熟、熟过头、熟得发芽;从客位视角出发,他发现在园艺中运用巫术的根源是缓解焦虑,这当然是基于西方心理学的视角。
№23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四章——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从而了解了比较视角下的人类学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键词:
比较视角,Q模式分析,R模式分析,比较方法的价值,客位视角,主位视角
要点:
比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找出异同,更重要的是增益我们对自我的了解。
比较方法的注意事项:应牢记整体性背景;不能被表面的异同所迷惑;与进行比较考察的记者或小说家不同,人类学家会使用相关和共变这类严格的方法。
比较方法的价值:帮助我们审视自己;了解文化多样性;认识并尊重差异;发现放诸四海皆准的规律;分析不同区域;记录变迁或不变。
思考与讨论:
开头我们提到的练习是:找一位或几位不太熟悉的人,花5分钟观察他们的行为并记录;再采访他们在那5分钟里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记住采访时尽量保持倾听的姿态,不要过度引导,采访过程中要进行记录。)
阅读完今天的内容,相信你已经了解了这两种不同的观察方式,采用的分别是客位视角和主位视角,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是:
哪个报告更准确?
哪份报告更有用?
每种描述所揭示的内容在理解上是否有局限?
两份报道的描述能否融合在一起,共同描述这个事件?
如何能最好地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