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初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几年前带儿子读经典,读到类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的字句,儿子问我:“这明显不合道理,为什么不能一视同仁?”我一时语塞,回答不出来。今天在两个智慧群里放出这个话题,请各位朋友参与探讨。
有朋友说:“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
有朋友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和大公无私一样,经不起推敲。罗永浩讲,大公有私才对,符合人性!”。
还有朋友说:“这句话有失偏颇。适合的是:宽己恕人。宽己和恕人同等重要。不能宽己者过高的道德焦虑,过度自责甚至自罪,自我会萎缩。”
还有朋友说:“严以律己,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跟自己相处;宽以待人,更好地认识别人,更好地跟别人相处”。
还有很多发言,就不一一列举了。
宋•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前一句翻译为:“严格约束自己,放手一搏时却要有所作为”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也并不尽然要求严于律己,而是在必要的时候跳出束缚,放手一搏。
周恩来《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当然这个宽不是没有原则的。”
我们来看这个句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句子里面有一个“律”字,还有一个“待”字,说明对待自己和对待别人是不一样的。“律”字的意思是约束、管理,也就是对自己要约束,要管理,“待”字对待,是跟人相处的意思。
严于律己的出发点是,管好自己,提升能力,做一个有能力,能团结大多数人的优秀的人,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就很难在各方面做到优秀、出众,一个人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还容易被人指责,从而失去很多人的支持。
宽以待人的出发点是,宽厚对待别人,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支持,你宽厚对待别人,别人才愿意跟你结交,愿意跟你合作。
那么为什么不能“严于律人”呢?因为一般的关系里,我们没有权力,即便有权力,也很难做到去约束别人,改变别人。因为人的认知水平都是有局限的。我们看到的别人缺点,别人自己可能认识不到,不愿意改变,(你给他提出来,他还会反感你),其次,也许我们看到的别人的缺点,还有可能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认识有问题。
别人有缺点,你自己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对待别人呢,既然我们没有权力去约束管理别人,或者说效果也并不好。那么我们就要把重心放在如何挖掘别人的长处,别人能为我所用,能相互合作的长处这方面。而你要想别人愿意跟你合作,那一定要忽略他的缺点,看到他的优点。这就是宽以待人的好处。
二、律己与律人
人的成长,多数都是靠自己去经历、去感悟带来的。严于律己往往就会带来自己的快速成长。但是对于别人,对他们不合时宜的批评、指正,往往会导致别人的抵触,从而影响相互的关系。
但并不是我们就不能去对别人批评指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诽不发”。意思就是说,你要去给人讲道理,要掌握时机,看到别人辗转反侧,茶饭不思,迷茫无助的时候,你再去指点别人。这个时候,你的道理就比较容易被接受了。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我是正确的。只有极少部分人,会诚惶诚恐,认为自己不懂的还有很多,需要学习,需要请教,需要接受别人的批评。
律他其实也是可以的,是要看具体的事件。比如在契约下,明白了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比如老板对于员工,就有律他的权力。但是也局限在工作范围之内。
而普通的朋友关系,常见的社会关系,就不是一个契约关系。而是一个自发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强制性,双方都不可能去“律他”,唯独只能是“律己”。
然后呢,双方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发、自觉,天然契合。补充一句,出于自发、自觉而又能“律己”,不去“律他”的关系,我们就叫做“君子之交”。
所以,律他,一定是有契约或者权力赋予之后才可以实施的。而我们每个人自己,是天然具有自主性的,所以我们可以“律己”,但是绝不能轻易“律人”,而是“待人”。大白话就是,管好自己,厚待他人。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讨论,用大白话说。为什么要严于律己?因为管好自己容易出成果,见效益。为什么要宽以待人?因为别人不好管,也不容易出成果。反之,宽厚对待别人,你就会有很多的朋友和合作者。然后,对自己也不要过于严厉,那样自己太辛苦。其次,对别人也不要过于宽待,宽待过头容易出白眼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