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看散文,传记类的东西,有的时候也强迫着自己读一些什么沟通,管理,销售心理之类的书。结果就是前一秒还要云淡风轻,下一秒就要物质富足。窗外有很浓的雾霾,雾霾是什么时候有的,我已经记不起来了,好像突然就来了,突然就严重了,真的或是假的感叹还是以前的空气质量好啊,其实脑袋里根本找不到到空气好的印象。只是别人都那么说,自己也觉得应当如此吧。人一直都是矛盾地生活着成长着吧,喧嚣太紧想逃避,冷清太深就又想听听人声的鼎沸。
培根说,大凡喜欢孤独的人若非野兽即为神灵。这两个物件都是没有人性的,所以不畏惧。怕的厉害了就去超市或者有一些共同爱好的人群中,脑袋走着神,漫无目的地参与着。超市外面有人的争吵,我站着久久看着听着,掏出口袋随身携带的烟,打开盒子又合上了。我要在无趣又乏味的日子中,保存好这身臭皮囊。好久没有人和人吵架了,面对面你一句我一句地争吵,有些失落,连争执都不会了。是不是有些冷血了。
手机通讯里的人越来越多,沟通的欲望越来越稀薄,即时网络通讯也从一刻离不开,到如今不想登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什么时候改变的,没有明显的分割点,等觉察了自己也觉得诧异。不由想起看的一个健康讲座,一个癌细胞从生成长到米粒那么大需要6年,从米粒发展到鸡蛋,只需要6个月。就是一点一点感知不到的变化,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爆发了。我不怀好意地想,一个人每天生活都有一个看不见幽灵记录着,存挡。像一个通关游戏一样,能不能杀死BOSS,不是由见到BOSS那一刻决定的,而是在接近BOSS的一路上,就注定了能不能杀死它。游戏还有个攻略可以参考,可是人这一辈呢?
敏感对于一个人有两种显化方式,暴躁和悲观。挣扎和接受。可乐的是,这个社会都教导人要积极地生活,乐观面对,好像斗志昂扬就不会有疼痛一样。把生活过的梦幻一样的人,我仔细看了看它们的生平,绝大多数都是自杀的。美好不是你说美好就可以美好的,绷不住的了,又不想接受,就不去感受幻想了。每次读到海子 给每一条河流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总浮现出卧轨那一幕。火车呼啸而来,他静静躺在铁轨上,越来越近,越来越近,火车头距离他只有一厘米的时候,闭眼微笑才完美。海明威把枪塞进口腔的时候,也会闭上眼睛吧。他会不会嘲笑自己写下的《老人与海》,把坚强留地书里,把自由留给自己。
不管怎么说,还是要抱有一些美好的憧憬和期待。要相信太阳还会照常升起,这个黑夜不会一直那么幽冷潮湿。生活慢一些,再慢一些,能不逼迫自己就不逼迫自己。缓缓去读书,缓缓去学习,缓缓去微笑拥抱。缓缓去获得幸福。因为不急所以才可以从容,因为缓慢才不会暴躁,水到渠成,水到了渠自然就成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如此,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