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厂峪----义院口 2019.02.16
古塞烽烟荡然去 佳人感怀山野楼
远山渐近,哨楼探出,常常与长城为伴,见到长城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驶出义院口,至青龙县祖山镇北沟下车,迎着冬日里的暖阳,奔向板厂峪西沟长城实心楼(见图一)。

图一:奔向远山崖壁(疆沟砬子)处的实心烽火台
实心楼至义院口约7千米,一路向南,最高海拔360多米,约4小时。这条长城担负着义院口侧翼的防守任务,是重要地段。所以敌楼设置密集、高大,平均200余米一座,规格为3X3。沿途峰顶、洼口、山险处皆筑楼镇守。山坡平缓处,敌楼相距不足50米(见图二)。并借着山势,修筑了大量的2米多高的障墙(见图三)。

图二:山势平缓处,敌楼密布,砖包墙,外有障墙

图三:两米多高的障墙砌筑在一段石崖上,做为长城的屏障
一段V型垭口处长城,为一等边墙。垭口两边不但筑有宽大的墙台,底部还有两座敌楼,敌楼之间开有一条隐蔽的、仅能单人通行的券门(见图四),可出奇兵包抄进攻义院口之敌。

图四:出入长城的隐蔽通道
一座秀美的敌楼十分引人注目,箭窗呈品字形(见图五)。敌楼是明朝万历年间开始修筑的,建造者们也是大显才艺,楼的建造位置、规格形状、建筑结构、门窗设置、室内布置、防卫能力、装饰装修等等,不下几十种。每次行走长城都会有新的发现,令人驻足赞叹。

图五:具有艺术感的箭窗敌楼
全程以石砌墙为主,平缓地段为砖包墙。石砌墙坍塌严重。敌楼大部分完好,只有少数几座非常残破,其中一座只剩下了墙体的四角,但在兄弟敌楼的召唤下,仍顽强的威武挺立着(见图六)。宁静致远姐姐矗立在敌楼废墟中,感怀着山野古塞的沧桑(见图七)。

图六:只余四角的敌楼衬托着崖上的兄弟

图七:宁静致远矗立在敌楼的废墟中,面对群山感怀
义院口边墙差别很大(见图八),南侧为砖砌二等边墙,北侧为石砌矮墙,极不协调。走近之后发现,南侧山势平缓,北侧崖壁陡峭,所以两侧边墙规格不同。义院口关城较大,人口较多,历朝都有驻军。据当地老人讲,关内曾庙宇众多,有衙署。现关城西、南、北皆留有百米以上残墙。关口遗迹已经荡然无存。

图八:义院口关
义院口是秦皇岛古时通向内蒙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除山海关、九门口之外,通向辽东的重要干道.明朝初期,侵扰这里的主要是残元的蒙古势力(见图九)。

图九:经常被袭扰的义院口长城
蒙古人进犯前,会召集各个部落,组建军队,杀牲祭旗、祁神拜天。由于明朝长城漫长,兵力分散,很多边墙防守力量薄弱,因此,蒙古人会先派数百或数千人挖掘边墙,然后大队人马一拥而入,凭借骑兵高速机动四处劫掠。这个时候,明军往往来不及集结大部队,很多将领只能先带着本部士兵前往拦截,为后面军队集合争取时间。所以边军不但守长城苦,往往战死的风险很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