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陈鹤琴儿童心理》读书笔记(一):有些行为会害了孩子,你要避开

《陈鹤琴儿童心理》读书笔记(一):有些行为会害了孩子,你要避开

作者: 周良杰 | 来源:发表于2018-12-06 21:14 被阅读61次

最近读到柳井正《经营者笔记》中的一段话,觉得特别有价值。先分享如下。


天外有天 不断学习.jpg

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做幼儿阶段的新教育,那么向这个领域杰出的人学习就非常重要了。
11月主要读的书是陈鹤琴先生的《儿童心理》,感动先生对孩子观察的细致,对儿童的爱,对各家教育观念和理论的思辨和实践上的真抓实干,实在令人敬佩。

本书内容是先生1925年《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和1952年在南师大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的讲稿及先生早期发表的关于儿童心理与儿童教育相关的文章整理汇编而成,信息量特别大。虽然有些文章距今已经就是多年了,但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爱儿童”、“为儿童”的动机和心态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那么书中有哪些值得我学以致用的地方呢?我想通过边学、边做,边总结的方式,一个点点来进行。

最先想到借鉴查理芒格的“逆向思维”,要成功先研究如何避免失败,也是俗话中的的“出门问禁”。对应到儿童心理这本书,就是“书中有指出哪些行为是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知道之后我们可以绕开这些个坑娃的行为。

坑娃行为大发现行动开始!发现一处就写一处,没有给行为进行坑娃严重程度的分析,故序号不分先后和权重。

欢迎查漏补缺!

坑娃1#:父母担心儿童语言发展的太迟,有碍于做父母的面子,于是拔苗助长,勉强儿童学习说话。

后果是儿童对于言语发生厌恶恐惧的心理,对于儿童言语发展不但无益而且阻碍。
反思孩子重要还是你的面子重要?

坑娃2#:就言语学习上,儿童发音不正确,你在讪笑或故意模仿这种孩子话。
讪笑孩子说错话的后果是儿童对于言语的动机会受到严重抑制。成人故意模仿孩子话导致孩子又模仿回去,不正确的发音没有立即纠正,可能导致儿童言语发展停滞或缺陷。

反思儿童善于模仿,成人的不良言谈习惯会遗留给儿童,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坑娃3#:厌烦或不予理会儿童的一个个"为什么",甚至斥责孩子。

书中讲了这么个故事。又一个孩子,已经5岁,他看见自己素来没有见过的东西,总是要问。有一天,小孩子看见一只乌龟,他又问他的母亲,那个会爬的是什么东西。他的母亲回答说是乌龟。他又问她说“那个东西又几只脚?”答说“四只”。他又问道:“那么,那个东西为什么又这样的硬壳呢?”她的母亲厉声回答到“尽管会呆问的,乌龟自然有硬壳的,走开去,我没有工夫!”
这个母亲的斥责,可能就把儿童求知好问的欲望抑制了,使他长大了对于任何事情都不敢发问。

反思幼儿好问是天性且价值巨大,好问是求知的钥匙,要善加运用。而且老师或家长可以从孩子的问句中得到孩子的知识与经验、兴趣点。作为家长或老师,经常带孩子去看看外面的情形,借机激发他们的好问心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法。

坑娃4#:只是把教育看作是消极的管理,而忽视了积极的启发,处处批评儿童、讥笑儿童。

消极管理我理解到的是惩罚式的管理,具体的现象在我小学的中学年代是见过的。印象中有学生去到讲台上坐黑板上的数学题不会做,被老师踢屁股的,我自己也有考试做错题目被请去跪讲台的经历。这些行为最大问提是摧残人的自尊和自信。

每个儿童都是喜欢奖励或鼓励的,不喜欢被抑制,当老师的能在善于挖掘每个孩子的有点和长处,发现每个行为值得肯定的点,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举个具体的例子,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上一段的结论来着网络,我很认同。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如果还做不到春风化雨,至少做到不能生气,做不到不生气,至少做到不训斥、不打骂孩子。

坑娃5#:对儿童姑息,无原则的溺爱,什么都听其自便,他要饼吃,就给他饼吃,他要打人就让他打人,他要骂人,就让他骂人。

这种姑息迁就发展了孩子自私心。反思要教孩子是非观和和要有规则,要承担行为后果。

坑娃6#:严厉管束,做父母的根本不把儿童当作儿童,把儿童当作自己的附属物,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儿童的意志,以自己的性情做儿童的性情。

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孩子要玩玩水,母亲就说“衣服要搞湿的”,他要在吃饭时发表意见,他的母亲说“大人说话,小孩子听,吃饭,不许饶舌”。

坑娃7#:不让儿童使用自己的手脑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我们常常看到六七岁的孩子,做父母的或成人还是替他喂饭、替他穿衣、替他开闭门户,替他收拾东西······
陈鹤琴先生说大人替小孩子做,害处是很大的:

  1. 剥夺了小孩子肌肉发展的机会。
  2. 养成小孩子怠惰的习惯。
  3. 养成小孩子不识世务,不知劳苦的习性。
  4. 阻止儿童发展独立自主的精神。
    能够让儿童自己去做,其所得的益处,正与上述相反。山长博文里提到“不要提供给削弱孩子能力的帮助”也是这个意思。

除了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至于思想发展也是一样。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你切不可代他去想,使儿童获得充分思想的机会,并且要特意发生种种新的动境,新的问题,让儿童来适应、来解决”。

第七个坑是我们很容易踩的,孩子的举手投足、天真的笑、汪汪的眼神很容易博得成人的同情。特别是有表演爱心泛滥的需要的成人,比如广大的爷爷奶奶很容易很容易踩这个坑。要培养自立的孩子,这个原则要记在心上。

上述的7个坑要避开,关键是修心,修心第一步发展觉性。而面对孩子的时候是很好发展觉性的机会,孩子不好好吃饭,你生气了要及时的知道,孩子吃饭棒棒的,你开心要及时知道开心。孩子上课专心、积极参与,你开心知道开心,孩子上课不好好坐,动来动去,你有不开心要及时知道·······

当觉性常常升起,你要采坑时,心能及时的知道,面对孩子的种种调皮情况,你不会起情绪,而陷入彼此的对抗,平静理性的处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鹤琴儿童心理》读书笔记(一):有些行为会害了孩子,你要避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hja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