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
展览时间:2019年7月30日——2019年9月26日
展出地点: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二楼陈列厅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支持单位:广州艺术博物院、深圳美术馆、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
总策划:陈湘波
学术主持:殷双喜
展览总监:文祯非、王坚
策展人:丁澜翔、庄程恒、陈俊宇
展陈策划:程平
项目统筹:陈麒仲、王新妮、骆文华、鲁珊
推广教育:周怡、许中云、陈濯非、戴榕泽、刘乐、陈昉
展览实施:蓝良才、李倩凝、王庆安、王娟、曹玉洁
财务统筹:梁莉
数字化:肖竹青、石一杉
展览前言
长江,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直以来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哦的对象,也是画家们追摹与表现的重要题材。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亦是深圳建市40周年,关山月美术馆以馆藏关山月《江峡图卷》及其晚年表现长江三峡的画作为基础,携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推出“轻舟已过万重山——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该展已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
展览共分三个篇章,第一章以“长江万里”为始,通过展示相关文献以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藏明清至民国的长江主题作品,呈现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与意趣;第二章以“江峡图卷”为中心,主要展出关山月美术馆馆藏关山月的《江峡图卷》及其表现长江三峡的画作和相关的速写,同时还展出借展自各兄弟单位的包括黎雄才、陆俨少、宋文治等同代艺术家的相关题材作品,旨在探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面对长江三峡题材,不同的艺术家通过各自的思考和实践,来处理传统技法与现实关系的艰辛探索,来探讨中国画笔墨的传承与发展;在最后一章“江山无尽”中,展出本馆馆藏和借展的关山月晚年创作的长江三峡题材作品,以及关山月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长江三峡题材已经成为关山月晚年“祖国大地河山”创作计划内容之一,也成为关山月和他的学生们,以至同代中国画家共同关注的主题。
“轻舟已过万重山”出自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表达了诗人在遇赦后顺水行舟过江峡时的畅快心情。关山月创作了不少的描绘长江三峡题材的作品,更数次将“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付诸画卷,其中重要的三幅《轻舟已过万重山》分别藏于关山月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中南海紫光阁。因此,我们也将“轻舟已过万重山”作为这次展览的主题。通过这个展览,让我们和观众一起共同感受以关山月为代表的那一辈中国画家,通过长江三峡题材,主动地把握时代精神和自己的独特气质,以及那种对新的社会环境、新的表现题材始终保持着一种理性、奋发有为的姿态和付出的艰辛努力。特别是关山月,他善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把握时代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的鲜活感受,通过他那气势强劲及任情挥洒的艺术创作风格,以及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的不断突破,有效地拓展传统中国画笔墨的可能性,使中国画走出昔日狭隘视野,而为现代民众所普遍接受和喜爱。
陈湘波
2019年7月
序章
序章利用文献资料及复制典型作品引出三峡的自然图像与文化图像,借用“图像志”的方法,以观看、阅读及参与体验的方式,让观众通过图版、地图、摄影、复制作品等较客观的材料信息的轻松互动,以期感知长江三峡的艺术特质与社会风貌,对近代以来长江三峡有一个较综合认识。
第一章 长江万里
“长江万里”主要通过展示三峡博物馆藏11件明清及民国时期长江主题作品结合古诗词等文献梳理“长江”题材在传统文化中的系谱,对观众传达古人对于传统长江图像的理解及其所展现的文化精神。
明 谢时臣《黄鹤楼图轴》 205×93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清 无款 《长江万里图卷》 (局部1)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民国 黄宾虹 《山水图屏》之一 22.8×25.5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民国 溥儒《长江夕照图轴》 72×32.4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民国 张善子《巫峡山水横披》 114.4×20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民国卅四年 黄君璧 《雨后溪声图轴》 83×42.6cm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第二章 江峡图卷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画的改造被提上日程,国画家们需要为工农兵服务,而不仅是停留在文人的审美层面。如果说人物画家尚可转向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话,那么山水画家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写生、画真山真水、画生产建设、表现祖国山河的壮丽成为他们转型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新的视觉文化中,三峡重新进入到了国画家们的视野中,我们借1960年的江苏省国画院“两万三千里”写生创作事件暨《山河新貌》部分文献与作品成为新中国山水画创作思想转折发展的典型性意义;引导出另一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长江航运局组织的艺术活动:犹以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的三峡游历、写生与创作之旅为叙述重点,深度梳理关山月先生以《江峡图卷》为代表的长江主题写生创作及发展,结合当年的历史及文化语境联系作品-人物-事件-创作思路,展示改革开放初期大量中国山水画家对三峡主题创作的追寻之文化表征及深层意义,并展现当时的社会情境与艺术之间的相关性。
关山月 速写 18x20cm 夔门
关山月艺术基金会藏
关山月 速写 18x20cm 巴东一角
关山月艺术基金会藏
关山月《夔门》 92.5 cm×46.5 cm 纸本设色 1978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巫峡》92.3 cm×46.5 cm 纸本水墨 1978年 关山月艺术基金会藏
关山月《巫山烟雨之三》141×68cm 1979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江峡图》83 cm×50 cm 纸本水墨 1979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请横屏欣赏
《江峡图卷》 关山月 1980年 35.5cm×1410cm 纸本设色 关山月美术馆藏
第三章 江山无尽
“江山无尽”将展览探讨的主题继续延展,讨论关山月晚年“祖国大地创作系列”(涵盖长江系列创作)的创作思想发展及其朋辈和后辈(林丰俗等)创作中的江峡意象,续写图卷延绵不绝,精神流传,借以唤起观众对于艺术创作生命力的思考及对国家的情感。
关山月《巴山雾》93.5cm×94cm 纸本设色 1987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出峡图》62 cm×123. 3 cm 纸本设色 1991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关山月《轻舟已过万重山》142 cm×365 cm 纸本设色 1994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林丰俗 《巫山朝雨》1982年 私人藏
结束语
结束语部分为展览尾端,借关山月集录陆游诗叹咏江山,回望自我。呼应序章《入蜀记》,并表敬意!
关山月 书陆游句
展览数字化
为了让大家能了解关山月先生当年写生的状况,馆方开发了“关山月与近代以来的江峡图景”触摸屏展示软件,以1978年关山月、黎雄才、李小平三峡游历线路为主线,以关山月两本三峡速写本为依据,基于基础性研究,通过绘制数字三峡行径路线地图,将速写本图片、时间与实际地理位置一一对应,并以时间、地点两个维度生动展示关山月先生与友人同游长江之旅。结合旅途中的历史事件、诗词创作、画作图片,图文并茂地融合在展示软件内。游客能以简易的触屏操作,点击地图上的地点或时间轴,一同体验关老先生长江三峡人文之旅,艺术之旅。游客参观后,可在程序内提供个人信息和留言并分别从立意、解读、展品、视觉、服务五个角度进行评价打分。
公共教育
展览期间,公教团队为大家准备了丰富的公共教育活动:包括每周二至周五的馆校合作项目;为深圳中、小学教师及学生团体提供在美术馆学习的支持;每个周六、日下午将为观众提供别开生面的互动式导览;6场专门为家庭观众策划的周末剧场式导览工作坊更是不容错过。100多位志愿者通过多次培训,为观众提供导览、活动等服务。具体活动安排将在馆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公布。为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次展览充分利用了新媒体时代的便利,在展览中加入了数字化展示,并首次推出微信线上导览服务,所有观众只需要关注关山月美术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便能免费下载公共教育手册及体验独特的微信线上导览。
公共教育时间表
1、志愿者培训
公教团队根据展览内容将对展览导览、活动、影像志愿者提供 3 次培训、教师志愿者 2 次培训,与教师志愿者共同开发适合本展览的美术馆课程,请志愿者按类别报名。
2、剧场式亲子导览
8月10日至9月7日,每周六下午16:30-18:00二楼展厅将会有剧场式亲子导览。演教员(导览员)通过不同的戏剧/剧场技巧、以及相关游戏,结合展览的动线,用比较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观众了解、认识展览。家庭观众剧场式导览结合展出物件、艺术作品以及公共教育手册,与家庭观众共同思考和探讨展览内容。让参与者通过剧场拿着船票登上时空之船,感受古人描绘的江峡图像,随着时间推移跟随关老游历三峡采风、写生。另外,更加重要的是,通过与亲子观众共同讨论,倾听青少年对于长江、江峡提的问题及让大家知道祖国大好山河是艺术创作之源,满足大家好奇心。请大家在官方渠道报名。
3、大众导览
8 月10日至9月22日,每周六、日下午14:30-16:00各有1场大众导览,观众14: 10在一楼序厅集合,导览志愿者将为大家导赏展览。
4、面向中小学校开放馆校合作课程体验
9月10日-9月26日,每周二至周五的馆校合作课程将开放给中小学团体;邀请对本次展览感兴趣的 教师志愿者结合本展览内容共同开发美术馆课程 。通过教师志愿者培训启发教师尝试利用展览中的内容与教学结合,以达到教师能够自主带领学生参观展览,充分利用展览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生在美术馆的学习体验 。中小 学班级可以在关山月美术馆公众号提前一周申请,如果当周预定名额已满,请再预约下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