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把时间当作朋友》422页——452页
第五章《思考》第3小节“因果关系”
向自己要效率!
上面这句话绝不是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虽然作者试图来围绕因果关系让大家明白如何分辨正确地逻辑,从而节省自己的时间,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不是去评判甚至纠正他人的对错,而是努力让自己以正确的方式发出正确的信息。
几乎我们所有的问题与压力都来自身边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之所以是个大学问,就是因为这里面稍不容易就会出现各种误会,更要命的是,这些误会就好像自己有生命一般,会自己长大,甚至繁衍后代。更可怕的是,有时候你并不知道为何,“误会”就会诞生在你与对方之间,而且越解释它反而成长得越快。
这是因为以下两种思维同时生效的结果: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标准来解释多方。换个更残酷的角度,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在意对方真正的身份、想法和动机,而是我们希望他是谁,他应该怎么说,应该怎么做。
我们在与对方交流之前,会因为上面这一条提前形成对对方的预期。比如,他会这样来回应……他会不会不高兴?他这种人是不会支持的……等等。结果让自己本来想表达出的信息与目标变得面目全非。弄不好陷入无法交流的死循环。
不幸的例子就不举了,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跳出这种困境的秘诀并不在于期待对方如何改变,而在于自己能否首先有效地进行表达。
举两个正向的例子吧:
一个是今天上午我参加团队的晨会的例子。最近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小产品,因为发布不久就迎来了第一批持续使用的用户,所以短时间内暴露出不少问题。这在任何互联项目里都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眼下团队是有挑战的,因为大家之前做的都是确定性的,按部就班的事情。所以像今天这种直面大量突发性问题的晨会肯定是不会受欢迎的。作为组织者,如果你带着强烈的预期落差,并依据大家的情绪来主持会议的话,那你就完蛋了。认清现实是我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会放下自己的预期,脑海中反复思考的是到底我想得到什么,怎么才能直接有效地传递出去。至于结果会怎样,先不考虑。在把自己的情绪首先放下后,我从团队那里得到了下一步推进的具体答案。这就已经足够了,至于答案是否正确,谁也说不准,因为需要一起面对。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我的同事身上。由于他突然被提拔到管理岗,以至于他自己都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尤其在他与团队的沟通中,会提前产生太多的“应该”与假设,导致本应快速解决的问题反而没有拿到结果。后来我与他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首先自己想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要什么,表达清晰、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在这个基础上,我帮助他进行了演练。现在他获得了团队的接纳,并不断以自己的方式累计信用。
与其抱怨他人或者对他人寄予期望,不如先把自己搞明白。向自己要效率,就是我理解的是有因果关系中最重要的那个“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