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开始将人文触角伸向了数学思维领域。
我是典型的反感数学之人,虽然高中数学还是自学。
以60多岁年龄去开发一辈子被荒漠的土地,我没觉得累,反倒觉得挺嗨。
在这过程中,不断发现源源而出潜能,怎么能不快乐?
这不,又发现自己的一块短板往上长了。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一开始我就研究,跟那些数学脑袋相比,我到底缺了什么?看了一些书又进行了一些调查比较,我概括出了数学大脑所拥有的几个基本能力,其中就有“化简为繁”。
先让不同的人心算13×5,再细问计算时大脑现象,可发现有下列几种情况:
1、脑子里直接出现答案;
2、脑子里用横式进行演算;
3、脑子里用竖式进行演算;
4、拆分成(10+3)×5 这类的简便运算式。
第4条就是我所说的“”化简为繁能力。
国外一本专门论述数学学习的书写到了这一点。
书中说,第4种方法最符合数学思维,也就是说这类人的数学思维最好。我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个结论,虽然人数可能并不符合样本要求,但也能粗略证明。
反观自己这方面确实很差,对我而言,心算嘛,脑子里数字当然越少越好,简单呗!
没想到这段时间研究数学再玩各种数学游戏,突然发现,我也会在做题时寻求“化简为繁”了。
细想之,确实有挑战一下我所没有的优势数学思维之心,但另一方面,也真是为解题方便。被我称为化简为繁的简便运算方式,它计算答案,很多时候不需借助笔和纸,眼睛一瞄就能快速判断它是否准确。
毕竟数学计算过程非常严谨,一步错步步错,一个数或一个点儿错,全盘皆错。所以解题过程中有时要反观一下前面经过,防止前功尽弃。此时若靠纸笔计算显然过于麻烦,而眼睛一瞄就可确定的简便计算,大大节省了回顾的时间和准确性,后续解题便会更为踏实和安心。
想来也怪,简便运算每个人都学过,为何绝大多数人都抛弃了,只有少数人依然使用?
仔细回想,问题貌似出在老师教学过程中阶段性过于明显。简便运算时反复强调,过了就偃旗息鼓,甚至反倒特别强调笔算重要性。
对于解应用题,我向来将所有步骤都寄托在纸和笔上。尤其是计算,更仰仗笔尖在纸上的移动,似乎这样才让我更为安心。看来这是被老师训练出来的 一 我,标准好学生呢!
没有感觉地学数学,不能在大脑里演练一定的数学步骤,这样的学习确实非常累,左脑为主呗,耗氧量大呀!
现在,我从早到晚接触的都是数学,脑袋也不觉得胀,这和以前的我判若两人。
怎么让天生缺乏数理思维的人面对数学题脑袋不紧,这个话题生发开来,又得一大篇。
好吧,留待以后,今日暂止,到此结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