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上一期的内容,一起学习的是:第四章 会痛的不是爱;第五章 你配得起更好。
孩子对父母有多爱、多忠诚?你可能无法想象,孩子会忠诚到一个地步,就是当父母不幸福的时候,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幸福就是对父母的背叛。而这些都是在潜意识里发生的,孩子成年后,一边在头脑中决定:一定不要像我爸/我妈 那样,一边活的就如同他爸/他妈一样。
儿童天然的爱父母双方,希望家庭和谐,而且认为自己可以拯救破裂的关系。于是父母关系和谐对孩子好还是就认为是因为自己好父母关系恶劣,对孩子不好孩子咋会认为是自己的错。这一点也显示出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就是愿意承担拯救的责任。然而一个孩子怎么能拯救父母呢?

学习成长过的父母会特别小心的,不把自己的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会树立一个界限,让孩子明白哪些是父母的事、哪些是孩子的事,可是很多家长(尤其是妈妈)很容易把自己的责任假借“爱”的名义加在孩子身上,其实,是为了控制孩子。比如有的妈妈会说: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你有出息,我这辈子也值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缺乏心理边界,在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中,我们很容易陷入无解上的纠缠。可能出发点是为别人好,结果却常常使双方都痛苦不堪。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家长每一次“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弱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生命的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只能剥夺孩子的自我。

这方面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案。父亲很早过世,妈妈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带大,杨元元是姐姐,女儿考上大学,母亲都要跟着她住宿舍,单人床一睡就是两年。而母亲才50岁,有退休金,而且在老家是有房子的。女儿考上研究生,母亲依然跟着。这所学校不允许,母亲就在礼堂的长凳上过夜......
所以,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要想让孩子有丰盛的精神世界,独立的人格,就要树立界限。而一个人只有当真实的感受被看见被接纳时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才会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变得独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