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东头的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剃头匠。
日落西山的时候,老王总会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板上,默默地吸着旱烟,直到月亮升得老高。老王媳妇说,这老头有病。老王身体健康着呢,但老王确实病了,他得的是“心病”!老王今年五十多了,膝下四子,三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自己带着傻儿子生活。大儿子总是劝他别干剃头这一行,又不赚钱,不如去城里享福。的确,这些年,传统技艺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而老王总是摇着他那光秃秃的头,沙哑地说: “我走了,谁给村民剃头?再说了,手艺不能丢!”
老王没有理发店,但他腿脚勤快,但凡村民需要,随叫随到。背着小布包,抽着烟,骑上一辆电瓶车,风风火火就赶来了。老王手法没啥新奇,只是剃头前总要反复磨刀,刮胡子格外小心,为客人擦脸的毛巾也特别的干净,人也随和。可是,有一次,村里的一个小孩趁他不注意从他的工具包里拿出一把黄柄的剃刀来玩,他却急了眼,一把抢过去,发了天大的火。小孩不知道那把剃刀可是老王的命根子,那是他师傅留给他的念想。师傅去世后,那把剃刀老王再也没有用过,却一直带在身边。老王媳妇说,那把剪刀是老王的“魂”,离不得。老王的师傅是村里的老剃头匠,打了一辈子光棍,一辈子待在村里,给村民剃了几十年的头,从来没涨过价。
一天,村民路过他家的门口,撞见他正在砌墙,笑着问:“王伯,砌猪栏啊?”“我不养猪!”老王瞪着眼睛,“这是我的理发店!”村民愣在原地,疑惑地问:“理发店?好像小了点吧?”老王搔搔头,嘟囔着:“这年头,不开个店,别人还以为我是闲人。没办法,我和师傅发过誓,饭可以不吃,手艺不能丢!”
一周后,老王的理发店在媳妇鞭炮似的责骂声中开张了。月亮挂上了树梢,老王媳妇还在屋里吵吵:“吃饱的撑得,你也不看看现在村里还有几个人?……”老王给自己到了一杯廉价的白酒,昂起脖子一饮而尽。村头的狼狗叫唤起来,老王大喝一声,狗怂了。老王摇着蒲扇,抽着旱烟,身边放着的是师傅留给他的那把黄柄的剃刀。月光清凉如水,老王摸摸剪刀,长舒一口气:“师傅啊,打从跟着您学手艺的那天起,您就一直告诉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艺人,手艺不能丢!我记着呢!”
老王的理发店,就那么孤零零地立在村东头。生意冷清得像他的光头,却成了村里老头每天聚会的场所,下下棋,晒晒太阳,聊聊天。老王时不时还会拿出那把黄柄的剃刀,小心地擦拭着,古铜般的脸上平静而安详。村民都说,老王,是个实实在在的剃头匠。
编辑 孙祁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