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何曾危亡

作者: 倪瓒 | 来源:发表于2015-07-07 15:38 被阅读201次

回顾一下近几年的文化新闻或者现象,所谓的国学热自然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仔细想想,难道真的是国学衰微之后的复兴吗?我始终怀着极大的怀疑。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学,国学的定义自然多种多样,但如果追本溯源它是涵盖了传统经学为主体的学问,既然是学问,就不是一般人必须要明白的。换句话说国学其实是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并不是来一个人就可以来讲讲国学,那只是业余的爱好,不客气的说是道听途说而已。

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所谓的国学热并不正常,其动机缘由也大大值得思考。举个例子,任何事物有热就有冷,譬如流行歌曲在一段时间里面很是火红,那是热的时候,可在热表现出来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衰微,不是吗?道理很简单,就是简单的辩证法。我们可以想想以前的辞书热,气功热,武侠小说热等等会一直持续吗?当然不会,那么国学热过之后会有什么情况呢?这个问题只需要好好反问一下就可以明白。面对国学热的出现,还是冷静冷静,不要跟风,热的反面就是冷任何过度的热都是不正常那个的,甚至是危险的,不是吗?

对于儒家思想,人人各有见解

千百年来,国学支配着中国的上层精英,但我们国人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喜欢造神,喜欢把思想家等大人物推上神坛,继而无比推崇他的学说,甚至于几千年之后仍然相信它是灵丹妙药,可以包治百病,可以用来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儒家学说和孔子的遭遇不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家被推上了神坛,儒家思想成了千百年来的正宗,极少有人质疑,当社会乱象辈出之时,有人就会搬出儒家的理论等等。不可否认儒家和孔子积极的贡献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影响了世代国人,但不应神话个人和学说的功效,不要因循守旧,更不能把古人的言论当做应对时弊的良方,仿佛古人各个都是未卜先知,其实一切更多是后人造神运动造出来的。在如今的中国,我们也许更应谨慎地看待往古先贤,仰视而不全信,继承而不痴迷,冷静睿智也许是历代真正有才德的人的追求。

传统文化和国学是不一样的

最后,面对这个比较,传统文化的 范畴更为宽广,还有许许多多的民间文化因子在里面。

总而言之,继承而不 炒作,平静而不喧哗,细水长流也许是最理想的意境啦。

相关文章

  • 传统文化何曾危亡

    回顾一下近几年的文化新闻或者现象,所谓的国学热自然是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仔细想想,难道真的是国学衰微之后的复兴吗?我...

  • 观图有感

    朝鲜境内某地,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一片荒凉。观此图片,悲慨顿生,为诗云尔。 慷慨救危亡, 高歌鸭绿江。 蹈死何曾...

  • 危亡之事与危亡之言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3

    危亡之事与危亡之言 ——再读《资治通鉴》读书笔记23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则无患。”知道有危险就提前做好准备...

  • 何曾

    何曾 何曾不过往? 何曾不惘然? 何曾不梦旧? 何曾不永伤?

  • 何曾

    你是否曾想过 你身旁的温暖 是我留恋你的一点温存 在你最失落的时候 我时刻陪伴着 用泪水洗去你满身的阴濯 我...

  • 何曾

    我何曾想成为这种纠结俗事的俗人,奈何我陷在这俗世的泥潭中,被不平,不满所制,我成为我自己也可笑的人

  • 何曾?

    “来来来,招工了!河对岸的仓库招搬运工,日结一百块,来十个人。” 这一嗓子喊完,四散的人群像蚂蚁似的闻着味就围上来...

  • 何曾

    你何曾见过那样的我 歇斯底里地哭,漫无目的地想 你又何曾回过头 小心翼翼的我,目不转睛地走 四年前看过一句话,等一...

  • 秦始皇后——第一四九章 赵国危亡 李牧危亡

    第二日一早,我和梅姑启程,他将我们送出被围的邯郸城,扬手挥舞。 我回过头,看见他白了大半的头发迎风飞舞,...

  • 。。。

    迷茫,何曾没有? 焦灼,何曾没有? 放弃,何曾没有? 堕落,何曾没有? 落魄太久,就会反击。 忍得了一时忍不了一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何曾危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jwyqttx.html